科学的定义(波普尔对科学的定义)越早知道越好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个世界纷乱复杂,很多事情都难辨真假,怎么对我们接受到的信息进行验证和判断,是我们每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个世界纷乱复杂,很多事情都难辨真假,怎么对我们接受到的信息进行验证和判断,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的技能对此,可能有人会给出一个答案:科学!确实,科学正是去伪存真的利器但科学到底是什么?也许很多人并不是真的很清楚,而事实上,科学也并没有一个十分清晰的定义,所以,当我们在谈论科学的时候,未必真的知道自己在谈论什么。
很多人把科学与技术或者知识相混淆,其实它们完全不是一回事,我们可以通过科学获得技术和知识,但技术和知识并非总是和科学相关在我看来,科学其实是一种方法论,只有遵循这套方法论得出的成果,我们才可以称为科学技术或者科学知识。
而通过科学方法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我们可以称为科学理论在这个科技昌明的时代,大概大家都认识到了科学的威力,所以,现在的人往往做什么事情,都喜欢冠上科学两个字比如“科学算命”,而一些科学术语也是重灾区,比如“量子”、“纳米”等。
那是不是只要沾上科学两个字,这些事物就都是科学的,当然不是,事实上,很多情况下,他们不过是在碰瓷科学而这些碰瓷科学的,恰恰是反科学的伪科学那有朋友可能会问了,你刚才说,科学是一种方法论,那伪科学是什么?它到底和科学是什么关系。
那我可以这样回答,一切不遵循科学方法而声称自己是科学的事物都是伪科学最典型的例子:永动机、水变油、科学算命有人可能会好奇,算命也算伪科学吗?一般情况下不是,算命可以看成一种玄学或者文化,就像宗教、艺术一样。
它们本来和科学没有直接关系,可以称为非科学,但如果你一定坚持它是科学的,就只好将其归为伪科学那么说了半天,所谓的科学方法到底是什么?到底怎么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有必要抬出一位大神,这就是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家——卡尔·波普尔。
卡尔·波普尔所生活的时代,正是现代科学井喷的年代,所以他的生活和很多科学界、思想界的学术大拿都有交集,比如:弗洛伊德、爱因斯坦、波尔、哈耶克、罗素、李约瑟等等正是对这些学界大师研究方法的观察,波普尔得出一个认识,就是:并非所有的研究成果在可靠性方面都应享有同等的地位,最终使他总结出一套方法来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帮助我们认清什么样的知识是可靠的。
是什么激发波普尔的思考呢?这就要谈一下他的经历,在波普尔17岁那年,他曾经为弗洛伊德的弟子,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工作过,因此,非常熟悉精神分析的方法但在1919年,他参加了一场爱因斯坦在维也纳的演讲会,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比较弗洛伊德与爱因斯坦研究方法的异同,波普尔陷入深深的思考。
他发觉,弗洛伊德的理论怎么样都可以自圆其说,比如某种性格既可以被归因为童年缺少关爱,又可以归因为童年被过分宠溺而弗洛伊德将人类一切行为解释为性本能的驱动,他几乎可以拿一切事情支持他的论点而从爱因斯坦那里,波普尔发现了不一样的方法,即爱因斯坦的理论不仅能解释过去,还可以预测未来,即在未来任何时候,只要他的理论不符合对事实的观察,就可以被宣告无效。
就是说,爱因斯坦的理论是直面挑战的,而1919年,爱丁顿团队对日全食的观测完全的印证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
由此,波普尔开悟了,所谓科学,就是其结论必须可能是错误的,而且必须具备明确的,证明其为谬误的边界条件这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可证伪性”而不具备这种特性的理论,就不能称之为科学理论,比如神学、玄学,因为不具备明确的边界条件,所以它们永远无法被证伪。
根据这个原则,波普尔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划分为伪科学,其实在今天看来,精神分析确实不像物理学一样,具备可靠的研究方法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心理学研究完全没有价值,而是我们不能像对待物理学定律一样,对其研究成果不加警惕,因为在可靠性上,它远远没有自然科学那么坚固。
在今天的学术界,关于科学的定义,人们可能有了更深的理解,但谁也不能否认波普尔的开创之功,在波普尔之前,并没有人能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划出一条明晰的界线,甚至科学与哲学的边界也模糊不清波普尔在认识论方面给人类点燃了一盏明灯,让人们看清,什么样的知识才是真正可靠的。
而且,为科学研究划出一个范围,不使人有限的精力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面比如,关于是否存在上帝这件事,就可以把这个问题抛给哲学或者神学了,科学只研究客观实体,它既无法证明不存在的东西不存在,也没有这个义务去证明。
某些谣言或者阴谋论,之所以是反科学的,就是试图让人们证明某种不存在的东西不存在,所以,除非它们自己拿出证据,并举出可以证伪的条件,否则,根本不值一辩比如,你能证明这个世界不是被共济会所把持的吗?你能证明希特勒没有犹太人血统吗?你能证明911不是一场阴谋吗?对于这些在可证伪性上没有列出明确边界的问题,就是一种耍无赖式的胡搅蛮缠,对于这种问题,最好的回答是把皮球踢给对方,比如让他证明自己祖上没有大猩猩的基因。
从波普尔的理论可以推导出,科学其实并不在乎绝对的真理,一个理论被证明为科学的,就必须经过充分的质疑,而且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这种开放性我们要证明一个理论为真,就要不断寻找它的错误,它之所以能够被接受,是因为在当前我们观察到的事实中,并没有违背它的例子出现。
换句话说,即使一个理论千百次的被验证,也不能证明它绝对正确,在未来,它永远存在被证伪的可能而一旦它被证伪,我们就必须接受错误,并用新的理论去代替或者修正它比如牛顿的经典力学就被量子力学修正了它的适用范围,而未来某一天,量子力学在某方面可能也会得到其他理论的修正。
只要肯摒弃任何绝对化的观念,我们就会发现,这套思维方式是多么强大而有效,虽然这个世界的本体(物自体)或者说绝对真相有可能是不可知的,但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不断逼近真实而这,也就是所谓的科学精神,说句不好听的,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可能脑子里存储着很多的科学知识,但未必真的具备科学精神,甚至很多被称为“科学家”的人也不例外,归根到底,他们只是知识的容器,却不具备真正开拓知识的能力。
这类人的存在,和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真正的科学精神就是敢于直面质疑、否定与验证,并且勇于修正,这套方法几乎适用于人类的一切知识领域不做科学研究的人,一样可以具备科学精神科学在本质上就是不断试错,真相只有一个,把错误都排除了,剩下的那个就是正确的,所以犯错本来就是科学的常态,科学允许犯错,讲究绝对正确的是宗教,从来都不是科学。
事实上,人类知识体系中最坚固的部分,几乎都是在这种不断的去伪存真中积累起来的,人类正是因此而构建出强大的科技文明有人认为,人类迄今最伟大的发明,并不是某项具体的科技成果,而是这种批判理性主义的思维方法,它将人类从神学或玄学的思维窠臼中拯救出来,建立了科学体系,人类文明才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对此,您是否认同呢?----------- END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