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程干货
我们国内把科学定义为:“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英国人牛顿奠定了目前人类世界观,从而深刻影响近代文明发展历程。
《什么是科学》海涛2021.4.25傍晚 我们国内把科学定义为:“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最早牛顿把“科学”定义为:自然哲学而这个词由日本翻译,大清朝再把它翻译成汉语就称谓成“科学”了。
实际上这种翻译再翻译是非常不准确的 英国人牛顿奠定了目前人类世界观,从而深刻影响近代文明发展历程他在300多年前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观察数据——物理概念——数学推演”的科学方法论 从18世纪开始,近代科学在欧洲是沿着牛顿所指示的这种科学方法论方向发展至今。
我们全世界凡是从事科学和技术的人们,有哪一个不是按照这种哲学方法论在从事自己的工作?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因而,西方哲学,奠定了当今世界主流的”对世界的看法,也既哲学观、价值观” 这种被普遍承认的世界观,也就成了“普世价值观”。
但,没有或不承认这种普世价值,进一步说吧,其宗教信仰演化而来的这种更为接近宇宙本质的哲学观,就无从有什么自然发现进而变成哲学概念,就不会有创造能力 40年的改革开放(一度的思想解放),在二千年历史上第一次部分摆脱了秦制专制主义对华夏民族的束缚,释放出勤劳忍辱负重民族的巨大动力。
但哲学观的钳制,使这种动力仅释放在了西方人原理发现后工程化上,而原理发现(科学发展发现或叫作创新)我们不是落后的问题,是不可能有这个能力,因为,我们不具备这样的哲学观(或被钳制不许有) 所以,我们的国体或叫作信仰体系(对世界或宇宙的理解),不符合科学的本意,既哲学,更准确的应该称作世界观。
这就是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我们背离了科学本意,不可能有科学,何谈科学精神? 由科学的应用产生的技术,我们只能利用市场价值链的全球化,做些套利的事业,而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基于规则的体系,变为世界格局新趋势),这种套利将被终止。
《什么是科学》海涛2021.4.26傍晚 五四运动以来,科学被神化,泛滥廉价化它并不是构成社会和认知世界的全部比如法律法规并不是科学,它发源于《圣经》中的《摩西十戒》,是民族传统文化,基于道德和信仰的社会规范;信仰更不是科学,它是历史传统和宗教心灵归属;制度模式,同样也和科学毫不搭边。
科学是定律、可重复的实验单一证据,可计算,可自洽的物质世界的特定规律……如果说“社会有科学”,在学术界会被笑掉大牙,社会学不能被称作社会科学一被+“科学”二字就好像就是正确的代名词 如果说科学是可以被证伪的,可以被检测检验和实验场景是特定的,不是不加以区别的所有环境,那么科学就是有限的;如果说科学是不断进步发展的,那么科学也是有错误的。
真理是恒定的永恒的,所以科学不是真理,只是在走近真理的道路上的一种感受真理方向的一种手段和方式而已以科学为真理才是无神论者的神,那么,无神论者的神是多么的脆弱不堪一击和不值一辩 科学,在无神论者那里成了新的迷信,成了新的神灵。
《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吗——再议什么是科学》海涛2022.7.5晨 这个世界是没有颜色的,我们看到的颜色只是对光波波长的错觉这个世界也没有声音的,是我们听中枢神经把外界震动波错觉为声音无声无色的世界可能才是真实的世界。
而我们的嗅觉、味觉,也是把能为身体提供能量的食物品闻成香味、尝为甜味,而对身体没有能量如大便闻到臭味、有毒食物品尝为苦味所以香、甜、臭是我们感觉的错觉 康德提出先验逻辑形式:经验只提供现象信息,并不提供现象信息背后的逻辑联系。
因此我们感知的永远是现象体系,世界的本质是不可知的我们五官感知到的世界是扭曲的,我们其实没有接触过外部世界、内在的感知系统本身也是被格律规定的——就像电脑被编程规定 如果你看待外物视之为真实,认为眼见为实,那你就离哲学很远。
科学就是证伪即凡是能够证明是错了的学问才叫科学 而如哲学、神学,它难以证实(真),也难以证伪,所以不算科学 波普尔研究科学史,发现科学就是不断证伪的过程,且证伪的速度越来越快 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知识爆炸。
科学被证伪的速度越来越快,说明我们人类对这个世界的揭示压根就有不确定性,科学并不是真理,只是不停变换不停改变验证世界的手段 托勒密“地心说”曾经被反复证明有效,今天沦为科学史笑谈 哥白尼的“日心说”取代“地心说”,但数百年就发现总体上是错的,只在太阳系内部分成立。
牛顿经典力学缔造了工业时代,当年可以精确预测行星,但只维持两百年就被爱因斯坦相对论取代 而爱因斯坦说:“我的理论只不过是一个过渡理论,是短命的” 即便科学是注定证伪的,仍有一个无法自解的疑问:“为什么科学一定要通过事实检验/实验观察?科学可不仅仅是眼见为实,还经历了严谨精密准确检验。
”我们的五官感知、先验主观格律都在扭曲世界——为了更好地跟外部世界耦合从而达到求存(力求证实自己真实的存在)目的 这种检验,无非就是我们感觉构建起来的自洽,并不是脱离了我们感知的客观世界的真实 1807年,著名光的双缝干涉实验的现象,一举击碎了所有物理学家探求世界本质的梦(单个光子、电子、质子,能同时通过b和c夹缝,自己干涉自己形成明暗相间的一大组条纹。
而一旦人类观测,这些量子立马只通过一个夹缝,只形成两个条纹)也让爱因斯坦质疑起世界的真实性,世界科学由此进入了量子物理学时代 世界万物,这似乎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但我们看它与不看它居然是不一样的,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吗?
“费米悖论”给出的解释是“我们活在真实世界的可能性只有十万分之一” 世界到底是什么东西啊?我想,世界在本质上压根不存在,对于我们感知生命而言,它只为我们感知而存在《关于“科学”标准的讨论》海涛2022.7.31。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开启了从那个时代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虽然所表述“真理”概念本身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似乎与表述“科学”概念同源,它确推动民族复兴之路 在开口闭口谈论了四十多年的“科学”,我们真的要弄明白什么是科学?弄明白什么是科学对我们实现民族振兴非常重要。
证伪主义更多的是一种态度,其标志并不是“被证伪”,而是“可证伪”,科学工作者在提出一个理论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理论的“可证伪”性,一种科学理论应当被另一种更“可证伪”的理论所替代,即使前者尚未“被证伪” 科学就是证伪,即凡是能够证明是错了的学问才叫科学。
近些年来,哈佛多位校长、学院院长在新生入学或毕业典礼上,数次引用在上世纪初牛津和英国《泰晤士报》曾流传的观点,认为的高等教育最重要目标之一,就是确保毕业生能够辨别“有人在胡说八道”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哈佛大学办学理念,也就是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现任的哈佛大学女校长(Catharine Drew Gilpin Faust)说:“我们认为,追寻真理需要持续的验证和重新评估,需要不断地论证、挑战和辩论我们非常自信地认为,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真理既是愿望,也是灵感我们知道,对知识的探索永无止境,所以我们必须对新的想法、新的观点以及犯错的可能性持开放态度 这就要求我们具备勇敢、宽容和谦逊的品质,愿意参与到知识社群的辩论,愿意包容他人的想法,并愿意基于理性和证据改变自己的观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