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地球科学学院)硬核推荐
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科学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75年国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学校的地球物理学专业,学院已为我国防灾减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地震监测预测、地震地质专门技术人
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科学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75年国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学校的地球物理学专业,学院已为我国防灾减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地震监测预测、地震地质专门技术人才学院建有国内高校唯一的、最完整的地震/活断层探测、地震监测预测的实践教科研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设有5个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学科专业平台200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3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全院现有在校生近1000名。
学院现有教职工58名,其中正高级职称10名,副高级职称22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6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23名学院建有地震监测预测、地球物理探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球化学、基础地质、新构造与年代学、活断层探测等七大模块共20个实验室,占地面积2000余平米,仪器设备1500余台套,总值5000余万元,生均仪器设备达到5.0万元,教学仪器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在国内同类院校达到先进水平;学院在天津蓟县、宝坻,北京门头沟、海淀、平谷,辽宁兴城,山西太原,河北三河燕郊、大厂夏垫,秦皇岛柳江盆地,昌黎黄金海岸等地建有十余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并与地震、地调、环保、应急等行业多家单位在共享教学资源、共建基地、实践指导、岗位实习等方面实现协同创新、协同育人。
学院先进的教学理念、雄厚的师资力量、优越的教学资源,有力地保障了学生成长成才学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指导思想,面向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聚焦地震及地质灾害,按照“巩固传统学科优势,凸显防灾减灾特色,发挥理学引领作用,支撑新兴学科发展”的思路,以理为主、理工交叉、科教融合,坚持特色发展,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行业特色鲜明的国家一流水平学科,加强应急管理主干类专业内涵建设,构建防灾减灾特色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将学院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地学人才培养和地震地质灾害风险防控科技创新基地,为学校全面建设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教育培训“三大高地”发挥骨干支撑作用。
地球物理学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政治素质良好,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良好的创新能力,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学基础,掌握地球物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地球物理学发展前沿和动态,具备从事地震监测、预测、预警、孕震环境探测和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等领域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等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学位:理学学士主要课程:地球物理学专业导论、地磁学、地电学、地震学、重力与固体潮、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场论、连续介质力学、数字信号处理、地球物理数学物理方程、数字地震分析、python程序设计、野外地质实习、地球物理学认识实习、地震监测实习等,毕业论文(设计)可依托合作单位、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科研项目,开展相关的创新实践工作。
主要技能:具备地球物理数据观测、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基本能力;掌握地震监测数据采集、分析及处理技能;掌握地震前兆异常识别判定、地震趋势分析和地震会商以及地震速报与预警等核心业务的基本技能;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具备防震减灾业务组织管理能力,跨学科合作与交流的初步能力,对各种不同的工作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专业优势:地球物理学专业成立于1975年,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河北省重点学科、河北省地震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的支撑专业。
本专业是国内高校中唯一面向防震减灾行业,培养地震监测、预测、预警专门人才的特色专业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公布的中国一流专业排名中,本专业被评为应用型高校六星级专业(中国一流专业)本专业现有教师13名,其中教授/二级研究员1名,副教授7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名,同时从中国地震局各科研院所聘有硕士生导师40余名。
建有遥测地震台网、地震预测实验室(地震会商室),重力与地壳形变、地电、地磁、地下流体等前兆观测、数字地震等实验室依托河北唐山、秦皇岛、天津蓟县、北京白家疃等地震观测站(台)等建立地震监测实践基地,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第一、第二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研究所开展行业协同培养。
先后获批校级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综合性实践教育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国地震局级优秀教学团队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应急管理行业从事地震监测预测、仪器研发和运维、应用软件开发与服务等工作,或在资源、环境、工程等领域从事地球物理探测方面的技术服务及项目管理工作。
地球物理专业学生在进行磁法勘探认识实习
地球物理专业学生开展重力观测实习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面向防灾减灾救灾、聚焦地震与地质灾害、服务经济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的知识基础,掌握现代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处理和资料解释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本技能,了解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前沿动态,具备从事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地质与工程灾害探查、矿产资源勘查、油气勘探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毕业生经过五年左右的实践锻炼,能胜任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环境评价、资源勘查、能源勘探等领域相关勘查技术的应用、研发、信息服务、技术管理等业务岗位工作学制学位:学制:四年学位:工学学士主要课程: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数学物理方程、地球物理场论、数字信号处理、连续介质力学、岩石物理学基础、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地球物理测井、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认识实习、野外地质实习、地球物理勘探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可依托校内外科研单位、生产单位、重点实验室的科技与工程服务项目。
主要技能:掌握重力、磁法、电法、地震等勘探仪器的操作并进行野外数据采集的能力;具有常用地球物理勘探数据的处理与解释能力;具备应用地球物理、地质、钻探等资料进行综合解释的初步能力专业优势: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防灾减灾专业群中的核心类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
本专业拥有1个中国地震局级教学团队,现有专业教师11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3名,博士6名,有硕士生导师2名,部分教师具有在勘查行业部门近20年的从业经历实践教学条件完善,建有河北省地震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具备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处理与解释、水槽物理模拟等专业实验室,专业主要设备价值近1500万元,具有稳定的专业生产实习基地和实践教育基地。
本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学校为主体,与国内石油勘探、矿产勘查和工程勘察等多家行业单位联合,实现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在“创新杯”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竞赛、“东方杯”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竞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
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公布的中国一流专业排名中,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被评为应用型高校六星级专业(中国高水平专业)本专业就业口径宽泛,可面向防灾、地矿、石油、煤炭、建筑、交通、电力、水利、核工业、环境等行业的勘查技术服务部门。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防灾减灾、资源勘查、能源勘探、工程勘察、环境评价、信息技术等行业从事科研、技术开发与服务、实际生产、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勘查技术与工程及地球物理学生参加第八届创新杯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并获奖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参加第八届“东方杯”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获奖地质学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实而宽广的地质学理论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知识进行资源地质、地震地质、城市地质和灾害地质的调查和科学研究,了解地质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突出实践能力和较强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创业精神,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地质问题,能够从事基础地质、能源地质、地震地质、城市地质、灾害地质等领域的工作以及相关科研及教学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学位:理学学士主要课程:地球科学概论、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地层学、大地构造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地球化学、城市地质学、地震地质学、地质学认识实习、地质野外教学实习、地质学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技能:具备地质现象综合分析的基本能力;掌握现代化地学手段、方法,具备对基础地质、地震地质与城市地质中的科学问题初步分析的能力;能够基于地质学理论和相关知识进行合理的研究分析,了解相关行业的工作内容及方法,具备独立开展地质学相关内容生产及科学研究的能力。
专业优势:地质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学校防灾减灾专业群的核心类专业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实践教学条件完善地质学专业现有教师15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5名,博士13名,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9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中国地震局骨干人才1名,河北省教学名师1名。
同时,聘有中国地震局各科研院所的兼职硕士生导师30余名依托河北省重点实验室的矿物与岩石、构造地质、新构造年代学、活断层探测等专业实验室7个,设备总值达1500万元,建有柳江盆地、黄金海岸、天津蓟县、北京西山、三河夏垫等野外实习基地,建有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与中国地震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河北省地矿局所属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协同创新、协同育人。
本专业除突出防灾减灾方向特色培养外,同时融合“大地学”理念,就业前景广泛,直接面向防灾、地调、环保、水环、石油矿产等行业的相关部门就业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公布的中国一流专业排名中,地质学专业被评为应用型高校六星级专业(中国高水平专业)。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基础地质、能源地质、环境地质、城市地质、石油地质等领域,也可在防灾减灾行业从事地震地质和灾害地质相关专业技术工作。也可继续深造,前往相关大学及科研院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地质学专业学生在释光测年实验室进行样品制备
地质学专业学生参加吉林大学“燕辽构造带地质学专业联合实习”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的化学、地质学和信息科学知识,系统地掌握矿产资源勘查和灾害、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了解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领域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矿产资源勘查、灾害及环境地质调查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研发、工程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经过五年实际工作的锻炼,达到工程师的素质和能力,能够运用现代的地质、环境和灾害调查理论以及先进的技术方法手段,分析、研究并解决矿产资源勘查和灾害地质调查中的工程问题,成为地勘单位、矿山和能源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行业管理部门等单位中的技术骨干。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主要课程:普通地质学、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遥感地质学、矿床学、矿产勘查学、矿相学、地层古生物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土壤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工程测量学、野外地质认识实习、野外地质教学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技能:具备对地质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初步能力;掌握矿床资源勘查及灾害、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工作方法;具备对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现代化勘探方法的结果进行地质解释和运用的初步能力;具备对资源、环境潜力作出评价和规划的初步能力。
专业优势: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我校防灾减灾专业群的核心类专业本专业现有教师12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4名,博士7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6名设有岩矿鉴定、岩石矿物、矿床学、矿产勘查学等多个教学实验室以及活断层探测、碳十四测年、释光测年、电子探针等科研实验室,建有天津蓟县、河北省昌黎黄金海岸、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3个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
本系紧密对接自然灾害防治、应急管理对地质资源领域人才的需求,构建矿产资源优势与灾害地质、环境地质特色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矿产勘查、灾害与环境地质调查领域提供有力支撑本专业是应急管理主干类专业,是“固体地球物理学”省级重点学科“发震构造与孕震机理”方向、河北省地震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发震构造与活断层探测”方向主要支撑专业。
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公布的中国一流专业排名中,资源勘查工程被评为应用型高校四星级专业(中国高水平专业)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矿山治理、灾害、环境和地理信息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服务及管理工作,或从事勘查仪器设备等方面技术服务工作,也可到相关科研院所继续深造,从事科研或教学工作。
资源勘查专业学生在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实习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参加南海科考海上实习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政治素质良好,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良好的创新能力,掌握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了解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前沿和动态,具备从事地球信息探测、地质灾害预防、国土规划、矿产资源的开发等领域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等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学位:理学学士主要课程: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概论、地球科学概论、地球物理学、遥感信息与图像处理及应用、地学信息处理与分析、GIS原理与应用、全球定位系统、构造地质学、并行编程与地学程序设计、环境地质学、地质制图与地学空间数据库、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认识实习等,毕业论文(设计)可依托合作单位、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科研项目,开展相关的创新实践工作。
主要技能:具备地球信息探测、地质灾害预防、国土规划工程设计、资源勘探开发的基本能力;掌握地球物理、地质学和地质灾害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信息提取和数据可视化等的核心业务的技能;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具备开展地球信息数据处理与分析、野外地质调查和生产实践的专业技能,跨学科合作与交流的初步能力,对各种不同的工作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专业优势: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我校防灾减灾专业群的核心类专业本专业现有教师8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3名,博士5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名部分教师具有在地球信息探测行业近10年的从业经历。
实践教学条件完善,建有河北省地震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具备地球信息数据处理与解释、地球物理探测和VR仿真模拟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具有稳定的专业生产实习基地和实践教育基地本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国内防灾减灾、地球信息技术服务、卫星应用、金属矿产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联合,实现协同创新、协同育人。
本专业除突出防灾减灾方向特色培养外,融合信息化时代的“大数据”、“互联网+”和“玻璃地球”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理念,就业前景广泛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应急管理行业从事地球探测、地质灾害预防、国土规划等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工作等工作,或在资源、环境、工程等领域从事地球信息探测方面的技术服务及项目管理工作。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
阿里达摩院专家讲解AI Earth师资队伍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58名,其中高级职称32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23名,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教师占比80%。
教师队伍中有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河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中国地震局优秀教学团队2个,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教育部本科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名,河北省教学名师3名,河北省师德标兵1名。
学院教师队伍稳定,发展态势良好,广大中青年教师已成为学院发展的主体力量,能够有效支撑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学院师资队伍职称、学历结构教学科研学院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地震科技星火计划、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7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调计划专题近30项,各类厅局级科研项目50余项,主持开展防灾减灾类社会服务及产学研合作项目百余项;承担各类教研教改项目30余项,建设精品课程、一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30余门;发表核心以上期刊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7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6部,获得专利19项、软件著作权1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4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6项。
学院教师出版的教材科技平台学院现有省级学科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地震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于2019年8月由河北省科技厅批准,依托学校和河北省地震局共同建设万永革研究员任实验室主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马胜利研究员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拥有一支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结构合理,科研业绩突出的人才队伍,现有固定人员共55名,其中高级职称40名,博士39名实验室立足河北省,辐射京津冀,充分发挥服务防灾减灾行业特色优势,紧密围绕“地震过程及地震动力学”科学问题,聚焦“发震构造与活断层探测”、“孕震环境与地震动力学”和“地震地下流体动力学”三个研究方向,开展地震动力学领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创新性研究,为京津冀地区地震地质灾害预防等提供科学支持,力争成为特色鲜明、河北省领先、国内先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地震动力学研究平台。
河北省地震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组织结构图实践平台学院建有地球科学学院实验实践中心,由地震监测预测、地球物理探测、遥感地理信息、地球化学、基础地质、新构造年代学、活动构造探测等七大模块共计19个实验室组成,占地面积2000余平米,仪器设备1500多台/套,总值5000余万元,生均仪器设备达5.0万元。
现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7名,其中高级职称2名中心教学仪器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特色鲜明,为学院实践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平台,培养了一大批实践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依托实验实践中心,学院先后获批“地震孕育环境探测与监测”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震孕育环境探测与监测”“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灾害”两个校级重点实验室、河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河北省地震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在国内同类院校中达到先进水平。
学院在天津蓟县、宝坻,北京门头沟、海淀、平谷,辽宁兴城,山西太原,河北三河燕郊、大厂夏垫,秦皇岛柳江盆地,昌黎黄金海岸等地建有十余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在校内也搭建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并与地震、地调、环保、地矿、应急等行业多家单位在共享教学资源、共建基地、实践指导、岗位实习等方面实现协同创新、协同育人。
实践平台
矿物岩石实验室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以下视频来源于该账号已冻结河北省地震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宣传视频团学活动地球科学学院坚持以学风建设为核心,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突出专业特色,大力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为了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学院常年举办各类“地学”系列学术讲座,广泛邀请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就地球科学和地震科学的理论、方法或实践问题作前沿性的学术报告此外,“防灾减灾科技文化节”、“地学知识科普月”、“柳江地质实习成果展” 、“地质技能大赛”、“地学知识竞赛”等一系列特色活动和专业竞赛的举办,在全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创新氛围,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体育健儿在学院田径运动会、足球赛、游泳比赛、冰壶比赛、羽毛球比赛等体育赛事中屡创佳绩;学院青年志愿者先后到燕郊中学、八中、七小、八小等地方中小学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和应急疏散演练志愿服务30多次,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社会声誉。
地球科学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分院,设创新创业中心依托专业建立了地球物理理论与实践协会、岩石爱好者协会、地质爱好者协会等学生科技社团近年,全院先后共有87个团队获得国家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总经费达70余万元,参与学生人数达460多人。
学院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地球物理知识竞赛、实物地质技能大赛、河北省“挑战杯”竞赛、“共享杯”大学生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河北省“创青春”创业大赛等省级以上竞赛活动,获得多项奖励,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学生参加中科院古脊椎所第八届古生物夏令营育人质量学院立足地震及地质灾害孕育机理、监测预测预警、风险评估、灾害应急等关键环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熟练掌握地球物理学、地震动力学、地震地质等方面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能够从事地震灾害监测预测预警、孕震环境探测、地震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灾害应急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学院始终坚持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历年毕业生考研升学率保持在30%左右,近五年累计考取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震局所属研究所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生400余名。
学生在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主要在应急、地震、地矿、能源、资规、交通、环保、信息服务等领域的科研机构、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工作,许多已成为防灾减灾领域的业务骨干
地球科学学院招生咨询联系人专业咨询老师联系方式地球物理学武巴特尔13910982568勘查技术与工程顾观文13463637185地质学白相东13401053481资源勘查工程刘晓燕15133628151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吕明苑13161635922
来源:地球科学学院排版:冀晓佳封面设计:冀晓佳校对:杨佳 曹邺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