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是普遍真理吗(科学知识就是真理对不对)难以置信
1.科学的真意与定义《科学》是现代社会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研究,国家管理,社会活动,生产建设,体育运动,艺术创作等,
1.科学的真意与定义《科学》是现代社会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研究,国家管理,社会活动,生产建设,体育运动,艺术创作等,都在说科学,用科学但是,《科学》是个什么东西,《科学》的本质和真实含意是什么?还没有人讲清楚。
现在《科学》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只是一个模糊概念,既不明确也不具体很多人做科学研究几十年,却不清楚科学的基本属性是什么关于《科学》的定义,有很多种版本,但没有一个得到公认是正确的很多与科学有关的问题阐述不清[1-4],长期争论没有结果[5-9],原因都在于《科学》概念不清,定义不明。
这种状况,影响科学事业发展,影响社会进步根据自己多年从事科学研究的体会和感悟,提出对科学本质和真实含意的认识1.1 科学事件与科学事实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是自17世纪笛卡儿开始,通过与宗教的斗争促成了很多重大科学发现,造就了许多科学家。
科学推动了生产,促进了社会进步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越来越多,科学与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息息相关因此有必要弄清科学的本质,给科学一个准确的定义要给“科学”一个准确定义,需要对“科学”的含义有正确的认识,分清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重大科学事件,
(1)哥白尼1543年发表了《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是伟大的科学发现,指出地球和许多行星都是围绕着太阳有规律地运动(2)伽利略论证的加速度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是科学发现(3)牛顿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论述了物体的相互作用和运动定律,奠定了经典物理学体系,是科学理论。
(4)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用麦克斯韦方程式表述的电磁运动规律,是重要的科学理论(5)1859年达尔文出版的《物种起源》,论证了生物进化规律,“生物进化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
(6)德国人迈尔(Julius Robert Mayer)1842年提出“能量守恒定律”从物理、化学到地质、生物,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原子核内部,能量转换遵守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和能量转换定律是科学(7)门捷列夫发现的化学元素周期律,表明化学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是科学发现。
(8)罗蒙诺索夫于1756年发表的质量守恒定律,阐明化学反应,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它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9)生命体在运动,从孕育,诞生,成长,壮大,到衰老病死,这一由生到死的运动规律是科学。
(10)水在0℃以下为固相,不流动;在0℃~100℃之间为液相,有流动性和不可压缩性;在100℃以上为气相,可以流动,可以压缩水的属性是科学(11)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沿着由低级到高级的方向发展,社会运动规律是科学。
1.2 科学的真实含义科学事件,科学事实,很多人都明白,但科学的本质、科学的精神实质,还没有人说清楚很多人为探求科学的真实含义做过不懈的努力美国人乔治·萨顿在《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9]一文中对科学精神做了论述,“科学所造就的物质的东西可以被替代,替换,但科学本身所体现的精神却不能替代,而是代代相传的。
”“大多数的文人,还有不少的科学家,都只是通过科学的物质成就来理解科学,却不去思考科学的精神,既看不到它内在的美,也看不到它不断地从自然的内部提取出来的美现在我要说,在过去的科学著作中发现的那种,没有也不可能被替换的东西,也许正是我们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
他想知道科学精神的真意,但是没有提炼出来,没有表述出来乔治·萨顿提出的科学精神应该是科学本身具有的“不能被替换的东西”这为正确认识科学本质指出了一个方向科学事件,科学事实,都是通过科学研究对科学认识做出的表述。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牛顿的力学原理,迈尔的能量守恒定律,麦克斯韦方程式等都是科学事件,表述的都是事物的属性和变化规律事物的属性和运动规律是科学事件共有的属性,是其精神所在应用事物的属性和变化规律可以制造物品,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原子核的属性和变化规律,可以制造核反应堆,用于发电和驱动舰船,可以制造原子弹利用水的属性和运动规律,可以制造航船运送货物,可以建筑堤坝预防水患根据牛顿力学原理,可以知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后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律。
应用科学事件的属性和运动规律建造的核反应堆、原子弹、航船、堤坝可以替换,事物的属性和运动规律不变事物的属性和变化规律体现科学事件的本质和精神“科学”是所有科学事件的总称,科学事件的本质和精神也就是“科学”的本质和精神。
科学研究,本意是研究科学,研究科学实质上都是研究事物的属性和运动规律所以,科学的本质和真实含义应该是事物的属性和运动规律1.3 科学的定义“科学”是给科学事件加冠的名称人们给事物加冠名称是为了交流方便,名称的意义明确才能够实现交流。
重要事物的名称都有一个定义,表述名称的含义,定义应该简捷、明确,含义准确科学的定义就是给科学的本质作一个简捷、明确、准确的表述根据上述关于科学精神的论述,我们将科学定义为:科学是事物的运动规律这个定义体现了科学精神和科学事件的共同属性。
没有把事物的属性与运动规律并列,是因为事物的属性体现在运动规律中,掌握了事物的运动规律才能知道事物的属性这个科学定义正确不正确,准确不准确?不急于做定论,由学术界和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们去认证,去检验比较是鉴别和认识事物的方法,下面是关于科学定义的几个重要版本。
(1)中国《辞海》1997年版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2)中国《辞海》1999年版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3)法国《百科全书》版本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4)前苏联《大百科全书》版本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
(5)《现代科学知识概论》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6)美国Oakland university, Steven WG关于科学的定义科学是构建一个有预见性概念模型的过程它将科学过程和科学产物结合起来,是一个具有高级处理技能的特殊模式。
(7)《大英百科全书》科学是有关物质世界及其现象,并需要用到客观观察和系统实验的知识体系(8)《现代汉语词典》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有两种表述方法:“科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的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律性知识及其理论体系”,“科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的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律的逼近”。
(9)达尔文1888年,关于科学的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10)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关于科学的定义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科学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分门别类的学问科学就是讲求证据,逻辑严密的人类认知还有一些科学定义的表述方法,都在上述含义之内,都没有说清科学的精神实质和真实含义关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精神的研究报告很多[1-25],有的根据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认识过程阐述科学概念[10],有的试图用还原和整合将已有的科学理论统一起来,形成大一统的科学概念[11]。
上海《科学》杂志社2012年专门为在国外度过金的教授[12]开办“科学”学术讲座该教授认为科学是一种态度,是基于事实和已经确立的知识的独立分析,是基于理性的判断有人将科学含义归纳为:科学是知识系统最精致的组成部分;科学是探索活动和工具;科学是一种信念和约定;科学是有结构、功能并不断进化的复杂信息系统[13]等等。
关于科学本质的论述如此众说纷纭,说明世人对科学本质还没有认识清楚现今社会主流学派都认为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这种认识是将科学的物质成就理解成科学,不体现科学的本质第一,将“科学”界定为知识体系,首先“知识”应该概念清楚,定义明确。
然而翻看权威文献发现,关于“知识”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有多种表述方法例如,《博弈圣经》“把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定义为知识”[26];康德说“知识是始于感观而终于理性”[27];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为“知识就是对事物的认识”[28];《现代汉语大辞典》表述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29];心里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是个体从环境获得信息并对其反映”[30]。
“知识”概念不明确,何以能说明“科学”的本质和含义?第二,知识与科学的属性不同科学是自然存在的事物,可以被发现和认知,不可以被制造和改变知识是人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不是自然存在的用人为制造的东西定义自然存在的事物,显然不合理。
第三,科学是自然存在的事物,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知识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的,认识事物的实践活动越多,获得的知识越多,现代人的知识比先前人的知识多显然科学不同于知识,两者概念不同第四,科学是自然存在的事物,自然存在的事物总是合理的,不存在对与错的问题。
知识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人类认识事物有一个过程,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再到完全知之所以知识有对错,医学知识,物理学、化学、经济学、社会学知识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显然用知识体系定义科学不合理第五,把认知事物获得的知识作为科学,那么,还没有被认识的事物及其规律是不是科学?事物及其运动规律是客观存在,人们没有认识就没有形成知识,没有形成知识不影响其存在。
比如,天体运行规律,万有引力定律,不是人们认识了它们才存在,有没有认识,它们都存在将认知事物运动规律获得的知识体系作为科学,而作为认知对象的事物运动规律不作为科学,是本末倒置因此,知识体系不是科学,认知事物的态度、方法和过程也不是科学。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2018年在北京大学讲台上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对话时,关于什么是科学他认为 “科学只可以发现,不可以发明和创造”什么事物只可以发现,不可以发明创造?只有事物运动规律。
知识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文化也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科学研究都是在研究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客观世界是由事物及其运动规律构成的,自然界是一类许许多多事物运动规律的集合,人类社会是另一类许许多多事物运动规律的集合,宇宙世界是所有事物运动规律的集合。
事物运动规律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宇宙世界的关系,是个别与群体,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因此说,科学是自然界的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的运动规律,是宇宙世界的运动规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宇宙世界是人们给这一部分或这一类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做的命名,名称可以是这个也可以是另一个,但事物及其运动规律是客观存在,科学客观存在。
1.4. 科学的基本属性科学是事物的运动规律构成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宇宙世界的事物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互相联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事物运动的环境体系,环境体系有大有小,大环境大体系包含小环境小体系在环境体系里运动的事物,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有直接作用,有间接作用。
环境体系决定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律,环境体系不变,运动规律不变,体系改变,运动规律改变运动是物体存在的一种状态,运动状态是绝对的,静止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地球上的水,在0℃以下,呈固态,不流动;在0℃~100℃条件下,呈液态,受重力作用由高处向低处流动。
水,离开地球到了太空,环境条件改变,运动规律改变科学具有普适性、唯一性,外国的科学和中国的科学一样,古代的科学和现代的科学一样科学只可以发现、认识和应用,不可以创造和发展科学是事物的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宇宙世界的运动规律。
一定意义上,科学就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宇宙世界的存在状态,运动状态所以,科学奥妙而精深,博大而神圣:第一,科学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世界上任何人,国家领袖,军队统帅,企业老板,土匪头子,都得臣服于科学权威,尊从科学规律。
第二,科学具有不可逾越的权力世界上任何国家或组织制定法律、法规,大至国家宪法,军法,民法包括联合国宪章,都得遵循科学规律,违背就会收到惩罚第三,科学具有不可战胜的力量科学规律不可抗拒,顺从者昌,抗拒者亡,不管是总统、总理还是土匪强盗,都不例外。
上述关于科学定义的论述,是对前人关于科学本质认识的再认识,两者有本质上的不同为了将两者区分开来,本文根据科学本质和真实含义表述的科学概念称之为科学新概念2 科学新概念的学术价值科学新概念阐明了科学的本质和真实含义。
将科学定义为事物的运动规律,使科学由模糊、神秘,变得清晰、具体,人人可以理解,可以掌握,使科学融入社会、广泛普及和应用成为可能科学的普及和应用将会大大促进科学事业发展,推动社会前进科学定义为事物运动规律,使科学具有两种属性:一是科学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和至高无上的权威。
人人都得尊重科学,服从科学,遵循科学规律行事任何人包括总统、总理、军队统帅、穷人和富人、一般兵士与普通百姓都不例外,顺从者成功、昌盛,抗拒者失败、灭亡历史上不乏能人、强人、占有巨额财富者和掌控军政大权者,如封建皇帝,战争狂人,都想抗衡科学规律,有的想长生不老,有的想称霸世界,有的想倒转历史,结果在科学面前一个个都粉身碎骨。
二是科学具有普适性、唯一性,古今中外都一样,不因国家、地域、民族差异而不同任何个人、家庭、组织、政党、国家、民族都遵循同样的科学规律科学具有的这两种属性表明,科学是人类认识事物遵循的原则,辨别是非、衡量行为对错的标准。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很多社会问题争论不清,很多社会行为对错不明,各说各的理,各行各的事,小事小冲突,大事起战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一个权威的、人人都必须服从和遵守的是非标准先人韩非子说:“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
是非问题分辨不清,争论不休,自然引发矛盾和冲突是非问题要辨析清楚,形成统一的认识,做出人人都能接受的一致结论,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基础和同一的认知标准《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没有标准,何以论是非》如果将《科学》作为认识事物,辨别是非,衡量社会行为对错的标准,很多学术问题与社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人类社会与科学事业的发展同步前进科学事业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一项社会活动,现今科学事业已经累积了大量的科学知识,为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由于人们对于科学本质和真实含义的认识模糊不清,没有一个准确定义,科学事业一直在摸索着前进,很多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对于科学研究的本质不完全清楚,目标方向不十分明确,不是自觉有意识地探索事物运动规律,因此科学事业发展一直比较缓慢。
科学本质和真实含义的阐明为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将会大大加快科学事业的发展科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科学主导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社会活动和社会事务都受制于科学规律现今世界,不同国家、民族和政党为社会体制、经济运行方式、人权、法制与民主的是非优劣争论不休,各自标榜自己正确,指责别人错误,甚至武力干涉,根源就在于没有一个公认的是非标准。
如果将科学作为认识事物,辨别是非,衡量社会行为对错的标准,这些问题都容易解决2.1 科学新概念阐明了知识和真理的准确含义新的科学定义阐明了知识、理论、真理、真理的标准和学科的准确含义其他的科学定义都做不到这一点。
关于知识知识是对事物和事物运动规律认知的表述,包括语言表述,行为表述,文字表述和音像表述对事物运动规律的认知有一个过程,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直至完全认识所以知识,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有的不完全正确。
根据知识的定义,知识来自于科学,事物运动规律学术界关于科学事件的描述都是科学家对事物运动规律认知的表述,都是知识所有知识都是关于科学的知识,科学没有穷尽,知识也没有穷尽,科学没有时间和地域性,知识也没有时间和地域性,古代与现代的知识一样,中国与外国的知识一样。
但知识不同于科学,事物运动规律客观存在,认识它,表述出来是知识,没有认识,或表述不出来,就没有知识,科学事物运动规律依然存在关于理论理论是相关知识的集合,是系统化的知识理论也有正确的、不正确的和不完全正确的。
关于真理真理是对科学,对事物运动规律真实、全面、准确的表述真理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正确的知识或理论事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遵循一定规律运动,环境条件决定事物运动规律,环境条件不变,运动规律不变,环境条件改变,运动规律改变。
事物的运动规律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样,真理也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科学没有时间和地域性,真理也没有时间和地域性真理是正确表述出来的事物运动规律,没有表述出来,或表述的不完全正确就不是真理,。
但科学事物运动规律依然存在关于学科学科是对相关领域事物运动规律认知获得的系统性知识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和经济学等,都是学科不是科学关于哲学哲学是用逻辑思维方法认知事物和事物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与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一样,也是学科。
关于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行为表现形式,人类社会行为表现形式各种各样,所以文化的含义非常广泛,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条之多,有各种各样的表述方法和分类方法其中《辞海》关于文化的定义比较准确《辞海》解释广义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建筑、饮食、服饰、文字、语言等,属于物质文化;文学,艺术,思想(宗教思想,儒家思想...),行为表现(戏剧,杂技...)产品等,属于精神文化文化不同于知识,文化是应用知识创造出来的物品,文化来自于知识知识直接来自于科学,文化间接来自于科学。
知识和科学都没有时间和地域性,文化有时间和地域性,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不同,埃及文化与罗马文化不同,佛教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不同关于中医,西医,医学科学与伪科学的问题中医和西医同属于医学,是诊治疾病的知识体系。
医学和数学,物理学,化学,经济学一样是学科,不是科学疾病的发生及其变化规律是科学医学是对医学科学认知部分的总结,西医和中医对医学科学的认知方法不同,都是关于疾病发生和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西医不是都正确,中医也一样。
有些疾病西医能治好,中医不一定能治好同样,中医能治好的病,西医不一定能治好认为西医科学,中医不科学,说中医是伪科学,是不对的,错在把“学科”当成了“科学”关于“科学发现”与“科学发明”根据科学的定义,科学只有发现,没有发明,也不会创造和发展。
所谓“科学发明”是指应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创建新技术,新方法,制造新物品,是科学应用,而不是创造科学2.2 科学新概念为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科学是事物的运动规律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事物的运动规律,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事物的运动规律。
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也是社会里的一分子,所以人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人体运动既遵循自然事物运动规律,也遵循社会事物运动规律事物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事物和事物运动规律没有穷尽,科学研究也没有穷尽人类从事社会活动,随时都在接触事物,科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科学新定义使科学从神秘变直白,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人有了科学思想,凡事遵循科学规律,就会心想事成;一个企业有了科学思想,按科学规律组织管理,实施生产,企业就会兴旺发达;一个国家有了科学精神,凡事遵循科学规律,科学治国,科学立法,就会社会和谐,民富国强。
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富强,必须研究科学,掌握科学,遵循科学规律行事研究科学也称科学研究根据科学的定义,科学研究实质上是对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认知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考察、分析,去探索、了解、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存在状态和运动规律。
认知事物运动规律包含两重意思:(1)认知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2)认知事物运动和变化原因事物在运动,运动必有原因牛顿运动学讲的清楚,物体受力而运动,力的作用方式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作用力的形成决定于环境条件,环境条件不变,作用力不变,事物运动状态不变。
所以事物运动受制于环境条件,不同环境条件下事物运动规律不同研究科学的目的是掌握事物运动规律,驾驭事物的发展变化,只有掌握了事物运动规律,才能驾驭事物的发展变化科学研究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理论研究是探索事物的运动规律,通过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认识科学,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从实践中来。
应用研究是应用已经掌握的事物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制造具有实用价值的物品,是将科学理论用到实践中去现今人们已经掌握了许多科学知识,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根据核反应理论,造出了核反应堆,成功地用于发电和驱动舰船,从核反应规律的发现到成功应用,走过一段漫长的路,科学家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理论研究获得成功不容易,应用研究获得成功也不容易,认识了的事物运动规律不一定会应用,不一定应用的好科学是事物运动规律事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遵循一定规律运动,环境条件改变,事物运动规律也改变,同一事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运动规律不同,这是科学的基本属性。
科学研究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探索和认识事物的运动规律,一定条件下认知的事物运动规律只适用于其所在环境条件所以从事科学研究一定要正确认识科学属性,尊重科学属性很多科学研究项目由于违背科学属性而走入歧途,劳而无功。
下面是几个例子2.2.1 制造永动机违背科学属性研究制造永动机是违背科学属性的典型例子永动机的理论依据是能量转换和能量守恒原理能量转换过程中能量守恒是在没有能量损失的理想条件下得出的,永动机是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运行,摩擦力、空气阻力造成的能量损失无法消除,制造永动机违背科学属性。
2.2.2 器官移植研究违背科学属性人体器官移植是现代医学研究的热门课题器官移植成功或失败决定于是否遵循科学属性器官移植是将生长在供体内的器官取下来移植到受体内,替换原来的器官,继续发挥生理功能供体和受体器官长在不同的人体内,环境条件各不同。
人体免疫系统有精准识别自我组织细胞和排斥异己组织细胞功能供体器官要在受体里生活,必须不被受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斥,实验证明只有同卵兄弟姊妹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人体器官移植,没有成功的可能临床报告的成功案例都是假性成功,所谓假性成功是指用免疫抑制剂使人体处于。
非正常状况的器官移植成功的器官移植应该是不用免疫抑制剂,移植后器官具有正常的胜利功能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系统,免疫功能被抑制,不能识别和排除供体组织细胞,也不能识别和排除病原体人体免疫功能被抑制很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实际上器官移植者很多是因感染致病而死亡。
假性成功的器官移植,延长寿命的几率比缩短寿命的几率要低,而且给患者造成痛苦,违背疾病治疗原则人体免疫系统及其运动规律,只可以遵循,不可以抗拒人体器官移植行不通,于是人们转向用自体组织细胞制造人体器官,替代异体器官移植,即用胚胎细胞或“成体干细胞”在体外制造人体器官。
人体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体内细胞适应体内的环境条件,形成一套完整的增殖分化调控机制,营养因素,神经因素,内分泌因素,免疫功能等,相互作用,互相影响,非常复杂现在科学研究还没有完全弄清细胞定向增殖分化的环境条件和调控机制,还不能在体外构建与体内相同的环境条件,现在用胚胎细胞或“成体干细胞”在体外制造人体器官,不会成功。
有研究用皮肤干细胞或眼角膜干细胞,在体外条件下诱导培养,希望生成表皮组织或角膜组织,都没有成功作者参与过角膜组织的实验研究,角膜干细胞可以在体外生长的很好,也能够增殖分化,就是不能形成角膜组织,主要原因是体外无法实现与体内完全相同的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不同细胞增殖分化结果不同,科学属性使然体外制造人体器官行不通,细胞移植行不行?“过继细胞治疗方法”是干细胞移植应用研究的代表,它是取自体免疫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培养,用高剂量细胞因子(IL—2)和血清活性因子提高毒杀癌细胞活性,然后回输到体内杀死癌细胞。
实验证明[31],体外培养的免疫细胞在体外环境里确实有很强的杀伤癌细胞的活力,比体内免疫细胞杀伤活力高3~4倍,但是回输到体内以后杀伤活力很快丧失实验证明血清活性因子和IL—2是维持细胞活力和诱导免疫杀伤活力的必要条件。
体外培养的细胞生长环境含有高活力的IL—2和血清活性因子,而体内环境里IL—2和血清活性因子相对剂量水平很低,不足以维持细胞活力,因而细胞毒活力丢失环境条件决定细胞功能,科学属性也器官移植是一个骗局既然器官移植,组织细胞移植都不可行,为什么医疗单位都在做器官移植和细胞移植呢?原因有两个,一是认识问题,二是道德问题。
有些人只是不知道什么是科学,不知道器官移植违背科学属性,认为器官移植的假性成功就是移植成功,学生被老师骗了另一些人有知识有经验,知道器官移植不成功,不可行,但受医疗体制绑架,为了赚钱,违心在做 何以见得?请看一个基本事实。
医生只做体腔内的器官移植,不做体腔外的器官移植手指,上肢,下肢,皮肤,也都是器官,属于体腔外器官体腔外器官移植更容易操作,而且肢体伤残的病例更多,供体器官也更容易获得,医院有做肢体移植的吗?烧伤病人需要皮肤移植,医院只做自体皮肤移植,不做异体皮肤移植,医生为什么不做肢体移植,皮肤移植?因为体腔外移植,成功不成功,容易看得见,骗不了人。
体腔内器官移植,成功不成功,患者看不见,医生说了算所以说器官移植是一个骗局。本文选自本人著述的《登顶与科学》中的一个章节,做了部分修改。本文作者 赵承彦,河南省肿瘤研究院,生物医学研究室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