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大全小学生四年级(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大全)不要告诉别人
作者:张贤明(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院长、教授)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发展的核心议题。从深层逻辑上讲,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应该
作者:张贤明(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院长、教授)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发展的核心议题从深层逻辑上讲,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应该是自主的,但一定不是自闭的换言之,中国政治学只有秉持开放包容的姿态,广泛进行文明之间、学科之间、方法之间的互鉴与对话,才能构建起具有学科自信的自主知识体系。
第一,文明之间的互鉴与对话一般意义上讲,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是也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借鉴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三者之间是有层次之分的,但同时也是“三源合一”的。
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没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国政治学就没有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治理、运行的结构和特征、政治观念和政治实践中都能捕捉到传统文化的影子,历史的镜鉴依旧能够为解决当下的政治与社会问题提供思路;同时不能忽略西方政治学研究,虽然试图用西方理论和概念来嫁接中国制度和阐释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行不通了,但源于西方文明的西方政治学研究也存在着合理的一面,还需要不断吸收和借鉴。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文明的互鉴和对话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需要找回历史,在思想史和制度史的基础之上夯实政治学基础理论的厚度。
制度史和思想史的研究各有功能,制度史是通过分析政治发展和转型的历史情境和社会性质的影响制约,来探索政治发展的规律,为现实政治发展提供参照;思想史主要致力于提炼提升理念和概念的思想厚度,让理论更有解释力,为政治实践提供思想参照,这两者也是互构的。
值得注意的是,找回历史并非单纯地从中国史中去寻找,还需要坚持世界史观,亦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还要批判、借鉴和吸收,这包括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和理论创新找回历史感,并不是从中国历史思想之源里面去找和现代政治理论概念相对应的关系。
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代表着中国政治学对于政治现实和学科发展的一种反思,表现为政治学在研究对象上可能更加关注和重视中国现实问题的考察和分析,形成一套和中国现成的发展相关的研究领域和理论路径毫无疑问,中国政治学在研究过程中确实要避免全盘西化的误区,而且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增强中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
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在文明互鉴和理论对话中,对国际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提出见识和有深度的阐释,体现出中国政治学研究的特色和中国政治学界的能力所以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既需要国内学者自主性的发力,同时也要有赖于国际同行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
在某种意义上,只有能够推进世界政治学的繁荣发展的中国政治学才是更有价值的自主知识体系第二,学科之间的互鉴与对话有一种说法是,中国政治学要有危机感,因为受到马克思主义学科和公管学科的一些竞争甚至挤压,这确实也是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面临的问题。
当下社会科学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很多重大问题必须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才能解释和解决,学科交叉融合已经成为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同样寓于学科边界模糊的情境当中由此,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转向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学科间的互鉴与对话、增强政治学学科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当然,无论学科边界如何模糊,无论学科之间的融合多么深入,不同学科仍然要保持自身的特色,既要坚守各自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又要广泛融合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提升学科回应现实复杂问题的能力在此意义上,实现学科之间的互鉴和对话、增强政治学的包容性和生命力,这也是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非常重要的任务。
具体来讲,一是要坚守政治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和思维方法,在明确与坚持政治学的学科边界的基础上拓展以政治学为中轴的交叉学科研究二是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和理论创新要以回应现实为指向,在以政治学为中轴的基础上构建学科交叉的体系,整合多学科的思想资源与研究方法,以科学、现实与问题为导向,探索有价值、有意义的学科交叉,为解决现实世界的复杂问题、棘手问题提供分析工具与分析框架。
第三,研究方法的互鉴与对话当下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所面临的现实是,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已经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的重要特征,而中国政治学的发展也将会是政治学研究方法走向多元的过程在此意义上,中国政治学需要在多元的方法中求取某种形式的平衡,以多元的方法构建各具特色的政治学知识体系,这离不开研究方法之间的互鉴和对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的选择要根据“事”的内容来决定诉诸日常生活,我们在钉钉子的时候会选择锤子而不是剪子,拧螺丝的时候会用螺丝刀而不是菜刀学术研究也是同样的道理,脱离了具体问题去讨论方法本质上没有意义。
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多样的,关键是要找到方法和所研究的问题之间是否适配,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是否适配之别中国政治学恢复重建以来总体而言是理论见长的,有段时间定量分析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似乎把两者对立起来了,把科学方法局限为定量研究,用大量的公式、模型去论证和检验政治问题,把其他研究方法看成不科学的。
这个观点肯定有失偏颇,因为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用量化的方式来解释不确定性本身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当然我们不否认定量研究、描述统计分析政府行为、论证之间的关系有非常好的适用性,但政治学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不仅是描述世界是什么样,更要关注世界应该是什么样,不同研究方法也应该相互欣赏、美美与共。
为此,一是要坚守政治学理论研究在整个政治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这由政治学的原真性价值所决定,只有政治学理论研究才能回应政治学的基础问题;二是强化政治学的历史研究,在以史为鉴中夯实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根基,以“世界史观”打通不同文明视域下理论体系的关系;三是要以问题为导向博采各类研究方法之众长,为解决现代化道路中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问题提供最为适宜的工具,摒弃规范和实证的二元对立,让规范与实证在政治学的新发展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四是要以不同的研究特色构建中国政治学研究版图,并推进中国政治学不同“学派”之间的交流合作。
(本文系作者在“中国式现代化与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讨会暨第四届“政治学一流学科建设论坛”上的发言)相关阅读如何破解政治学学科发展中的资源拓展问题新时代政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三个着力点变革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政治学学科使命
政治学知识体系中的常识与专识政治学学科如何在激烈竞争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学科交叉推动政治学发展如何理解新时代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开创性政治学在新时代的学科巩固与自我更新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