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读懂考古bug(考古不古体现了什么)
这个词来自于2013年,那一年南非著名总统曼德拉去世的新闻发布之后,很多世界各地的人发现自己对曼德拉的记忆出现了混乱,很多人都很好奇,曼德拉不是
有一种很有趣的集体记忆错乱的现象。一群人对于一个事物的记忆和事实不符合的现象,被称为“曼德拉效应”。
这个词来自于2013年,那一年南非著名总统曼德拉去世的新闻发布之后,很多世界各地的人发现自己对曼德拉的记忆出现了混乱,很多人都很好奇,曼德拉不是早就已经去世了吗?为什么曼德拉竟然“死”了两次?不仅是时间,人们对曼德拉去世的各种细节都出现了不同的记忆。
甚至许多完全没有交集、不可能事先串通的人都“回忆”起自己在什么地方看过纪念曼德拉的电影,并且这些人对于这个从未上映、从未拍摄过的电影的名字和内容的描述都大体一致虽然有句话说“建国后不许成精”,但这种奇闻轶事不仅国外有,国内也有。
前不久,在国内网络上也热议非凡的中学课文里孟子那句到底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斯人也”,也被很多网友认为是“曼德拉效应”的体现有不少网友坚定地认为自己中学时代学的课文就是“斯人”,甚至也不接受人教社自从1961年其各版教材都是“是人”的说明,但却拿不出来相关的佐证。
有不少比较“有心”的网友信誓旦旦地回去翻找出自己曾经的课本,但当打开书本之后,却傻了眼,发现上面的的确确写的就是“是人”,于是都感慨这莫非是“平行世界时间线合并”导致的记忆被篡改当然,本文并非是要去讨论这个“是人”和“斯人”到底孰是孰非,毕竟想要下这个结论,个人是远远不够格的。
哪怕是在古文训诂方面学术水平很高的专家,哪怕是对历代不同版本古籍都很熟悉和了解的专家,哪怕是对古文古音十分有研究的专家,他们的观点对这个问题也并不能“盖棺定论”开个玩笑,对于这个问题唯一可能真正结论性的答案,应该只能是通过时间机器回到孟子的时代,亲自去找孟夫子来确认一下,他写的到底是“斯人”还是“是人”吧。
其实这个事件引起个人思考的细节是,无数网友热情高涨地参与了讨论,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网友,选择消除自己怀疑、证明自己观点的方式,却都高度的统一,那就是——回去找书。
大家都很自然而然地“认为”写在书面上的东西,就是对事实最权威的证据,就是能够界定自己已然有点混乱的记忆对错与否的核心依据虽说“眼见为实”,但只是看到网上别人发布的信息并不足够,而只有自己拿在手上的书,才最管用。
似乎,记忆可能被篡改,但书本是无法被篡改的。这是此事中网友行动的底层逻辑。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思故我在,有思必有得。
没错,记忆是可以被“修改”的上面所说的“曼德拉效应”,其实的确就是记忆被“修改”的一种表现而已只不过这种“修改”是来自于人们自己,可以算得上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修改”人的记忆,除了极其特殊的有天赋的人可以“过目不忘”,一般人对久远的记忆出现遗忘是极为正常之事。
现代科学对于记忆这个现象研究很多,但其实也说得不太明白当前一般认为,记忆是承载于脑神经元细胞之间因轴突、树突等的连接上而遗忘则是因为时间久了,这些原本建立的连接“退化”,乃至消失了,或被其他连接取代了所以“曼德拉效应”的原因,其实很有可能是这样的。
第一,记忆层面,当年西方国家为了谋求在南非的利益,于是大肆宣扬曼德拉这个所谓的“民主典型”的伟大事迹,大面积的各种形式的宣传之下,很多普通人都被动、间接的接受了这些远在异国他乡、与自己完全不相干的一个人的种种事迹。
这些信息进入了大脑,成为了记忆,但毕竟离自己生活“太远”,所以记忆也不会特别清晰。
第二,一般情况下,人们如此全面、系统接受一个外乡人的正面信息,多是在一个人去世后例如,基督教的“圣人”,可是死了才能封的再恰如那个有点冷的、但很现实的理论,画家的画只有等画家死了才更值钱一个活人,由于与大家身上都有太多相通之处,七情六欲、吃喝拉撒,很难让人产生神圣感。
但无论中外,“死者为大”,一个人死了,人们出于道德,多少还是要“隐恶扬善”的去世的人才能是“圣人”,这个逻辑时间长了,就衍生了一个逻辑,“圣人”都是已经去世的人当时隔多年,类似的关于曼德拉去世的信息再次出现后,大脑调用过往的信息,发现的确对此人有点印象,同时又隐约觉得这么一个被很多人宣称很完美的“圣人”,按“逻辑”应该是一个“死人”。
于是乎,记忆和逻辑这两个同时存在于自己脑子里的“东西”就“打架”了。
“打架”的结果,自然是有输有赢记忆赢了的话,我们可能就会告诉自己,曼德拉当时就是没有死,当时看过的可能只是一个关于他的电视记录片或是新闻报道,亦或是和当时看新闻时同时期去世的另外一个政客的纪录片,只是混淆了。
逻辑赢了的话,我们可能就会觉得,这世界可能有点BUG(系统缺陷),我们的记忆和事实不相符而那个“斯人也”和“是人也”的问题也类似可能就是这两个意思、读音都很相近的词,我们本身记忆就不很深刻,只是我们以为自己记得很牢固而已,这是记忆本身的问题。
再加上“斯”比“是”这两个字,单纯从感觉上,“斯”比“是”更像是古文中会出现的字这是逻辑层面的原因由于现代汉语、日常用语中“是”字出现的频率太高,让我们感觉这是个现代字而“斯”和“之乎者也”差不多,在现代文中出现的频率比较低,于是让我们感觉这更有可能是个古文词。
记忆本身的不牢固,加上逻辑上更相信“斯”是古文,两者交互之下,可不就出现了记忆被“修改”的感觉?当然,这些由内而外的记忆修改,都还是比较无害的但是,另外由外至内的记忆修改,则是另外的一种性质了外部力量篡改记忆,其实并不罕见。
常见的例子,例如修改历史“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中国历史上,自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自己审阅(修改)起居注,史官就失去了对历史记录真实性的掌控,历史就成了皇帝可以随意操控的东西史书不仅被本朝皇帝拿来美化自己的形象,还会借着给上个朝代修史的机会对其进行抹黑,以增强本朝统治的正统性,诸如此类的情况,实在不胜枚举。
当然,篡改历史记忆对于封建王朝统治者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纸片、芯片、影片”被经常拿来形容美国软实力的强大美国十分擅长通过拍好莱坞电影来“篡改”世界人民的历史记忆最为典型的就是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欧洲战场其实是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开始,亚洲战场则更早,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但美国真正参战则是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
时间晚了还不说,事实上在整个欧洲战场,起到决定性力量的国家是苏联是苏联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才扭转了战争的总体形势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战败,才是战争的转折点,要知道同年意大利这个轴心国之一就投降了,可见形势之变化。
二战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欧洲人也都认为是苏联打败了德国但是经过美国人不断地以好莱坞大片的宣传,过了几十年,不仅仅是欧洲国家,甚至包括俄罗斯自己,以及我们这个不同阵营中的国家,都以为二战的转折点是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而战争的最大功臣则成了美国。
当然,这里面有着苏联解体而美国赢了“冷战”的原因但美国人娴熟地用“看不见的手”篡改人民记忆的水平,也可见一斑无论中外,这种由外至内的“修改”记忆的行为,虽然可能都有其利益所在,但正当性方面总让人感觉不那么过硬。
特别是美国这种总是试图强加价值观给别人的国家,更是“恶意”满满。
苏军攻占柏林议会大厦回过来,这种修改记忆的现象比较普遍,那么操作方法呢?其实也很简单一方面,重复恰如“三人成虎”,还有那句俗语“谎言说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在影响记忆这件事情上,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
当一件事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传说并演绎的时候,再荒谬的事情也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现实甚至说得多了,连制造谎言的人自己都会信以为真再回过去,有人也认为“斯人也”之所以被很多人认为是孟子的原文,就是因为当时很多港台电视剧中人物都是这么说的,而电视剧通过影像的直观表达,加上反复的输入,于是就成就了这种广泛接受。
另一方面,则是从记忆的客观载体入手。记忆说到底,就是信息。而信息的承载,则根据时代的发展,而有所不同。
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信息的载体只有人那个时代,人的历史传承,就只能通过人来口口相传,部落里的老人就是记忆的载体部落间发生战争,这些老人被外族杀掉后,一个部落的历史就消失了这也是人类文明的早期没有历史的重要逻辑所在。
当文字出现后,记忆就可以脱离人被保存下来例如竹简、石刻、书本、青铜器等等于是伴随着战争,为了消灭外族的历史记忆,伴随着对人的屠戮外,就会烧毁对方的图书,捣毁对方的建筑,熔铸或是破坏对方的器物今年挺出名的三星堆考古,不就是一个古蜀国记忆被战争埋葬的遗存么?如果没有发现三星堆,那曾经一个如此灿烂的文明就彻底消失于人类的记忆中了。
还有著名的秦始皇焚书,其实重点就是焚烧了其他国家的史书和一些影响政治思想统一的谶纬书。这其实也是在消除记忆,想让其他国家的人淡忘故国的存在,进而心向一统。
当然,单纯暴力毁灭记忆的存在,还是有所不够的,还需要时间的作用当一段历史记忆的亲身经历者都消逝之后,如果再没有文字记录流传下来,那么这段记忆就只剩下被有意修订的那个版本了说到此处,就出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修改”记忆到底是更容易了,还是更简单了?有的人会想,那自然是更困难了毕竟网络已经如此发达,进入了几乎世界上每个人的生活,在如此的传播媒介下,一个事情想要掩盖就很难了,更何况去歪曲一个事实,并且让这么多人都能相信?。
正如那句话“你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骗过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时间内去骗过一部分人,但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内骗过所有的人”欺骗所有人,扭曲“修改”所有人的记忆,就是不可能的事但其实,可能恰恰相反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时代,记忆太容易被人为“修改”了。
在纸媒的时代,一本书作为一段记忆的载体,具备着诸多特点其一是难以修改性一本书被印刷出来后,上面的文字就固定下来了,想要没有痕迹的修改,技术难度很高而一旦修改的痕迹被人发现,那么修改的行为本身也就失去意义了。
其二就是流传的不可追溯性就算一本书卖出去,卖给谁有详细记录但过了一段时间,这本书的最终掌握者是谁,就难以查证了因为书籍是会流传的,它会被借阅、传抄,甚至被遗失、被偷盗,所以这本书只要还存在,想要用回收的方式“。
彻底否定”它的存在,就是一个极难的事情历史上,有过很多皇帝大力查禁一部书的例子,例如顺治皇帝的《孝献皇后行状》,雍正皇帝的《大义觉迷录》都被后代皇帝全面查禁,但终归还是流传下来还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就是著名的“全国上下一片红”邮票,很快就知道是印错了,但是不管怎么回收,即使是在执行力如此高效和深入的时代,都依然留下了相当数量的实物。
但是,在网络时代,所有存在网络上的信息,本质上只是存在磁盘上面的一段二进制电磁信号而已这段信号由于先天设计,故而可以被以近乎零成本的、十分简便地复制和传播这也成为了网络上信息互联互通的重要基础但这些信息正因为容易被复制传播,故而也容易被人“修改”。
在著名的PS、美图秀秀之类的图片编辑工具加持下,任何图片都可以被修改的让普通人无法察觉在相机美颜滤镜的加持下,网友发来的任何一张美人脸都不太可信了在AI技术的发展下,换脸技术甚至可以把一段视频中的人脸都换成你想要的样子。
的确,在网络时代,一则消息在网络上传播后,被复制存储在千万台电脑、千万部手机上,进而根本不可能消除这个信息的全部副本但同时,虽然这些副本没法删除完全,但这个信息本身是“没有被篡改过的”这件事,却也很难证明,甚至是无法证明。
就像特朗普用一句“Fake news”,就可以“应对”一切媒体上的负面新闻一样。
也就是说,存在于网络上的任何信息,即使它的确是真实的,但由于其太容易被造假,所以也很难证明它没有造假了解到这里,对于任何网络上的信息来说,其实想要“修改”就很容易把服务器上的原始信息一删除,在一些网络节点上设置一个过滤,根据关键字词把传播路径一控制,然后静待时间发挥效力。
网络时代,热点来得快,去的也快当人们的关注热点过去,一则消息“冷”下来了后,后来人们即使再看到它,也很难绝对的肯定其真实性,自然也就掀不起新的波澜了当然,有的网友会想到区块链技术,采用去中心化的模式,来保证其不可篡改性。
但其实不然,区块链的技术本质,也使其并非牢不可破例如,假设当前的区块链上一共有10万个节点(计算机),那么这条链路上的信息,如果要修改,只要再同时接入10万零一台计算机,上面储存着修改过的信息那么根据大部分区块链以“多数为准”的原则,那么所有的节点理论上都会以修改过的信息链为正确的了。
区块链技术并非牢不可破,只是成本略高当修改它的利益超过了投入的需要时,那么篡改就必然会发生而现在市值最值钱的比特币的全节点数量,也不过10246个而已如果比特币的价值继续高企,终归有一天会有人采取某些办法,从中间篡改掉这个分布式账本。
区块链这种专门以不可篡改的安全性为噱头的技术,都是如此,其他的网络信息的修改不就更加简单了吗?
说到底,其实真的有点像刘慈欣《三体》的那个情节,为了保存人类文明存在过的痕迹,只能把人类的信息刻在石碑上回过来,那个“回家翻书”的方法,虽然看起来很笨拙,或许这真是验证一段记忆是否真实的最可靠方式看起来,网络时代,看透虚幻、找到真实真的很难。
但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之间,可能唯有自己保持几分“回家翻书”的“天真”,或许才是应对之法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