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大师网首页(科学大师佳作系列)居然可以这样
在读书界的科普热潮中,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大师佳作系列》引人注目。它以英语为母本,20多种语言版本在全球同步推出。编译阵容亦很强大,译者多为国内著名科学家和科普名家。
▲吴国盛作者 吴国盛 (本号主编,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责编 许嘉芩 刘愈◆ ◆ ◆ ◆ ◆ 在读书界的科普热潮中,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大师佳作系列》引人注目它以英语为母本,20多种语言版本在全球同步推出。
编译阵容亦很强大,译者多为国内著名科学家和科普名家该系列覆盖面很广,几乎包括了当代科学的各个知识领域,从宇宙论、粒子物理学到进化论、考古学、分子生物学,从数学、计算机科学到脑科学、认知科学,既有古典的学科,也有新兴的学科,既有物理科学,也有生命科学。
待到全部出齐,必将对广大读者全面了解当今科学的状况,起重要的帮助作用作者大多是前线科学家(working scientist),亲自参与科学研究工作,熟知本领域的最新进展像《人类的起源》的作者理查德·利基,是世界级的考古大师。
由他们来向公众普及科学,具有十足的权威性,而且,有举重若轻、厚积薄发之妙还有许多作者本人并不是前线科学家,但却都是长期从事科普创作的作家,还有的是哲学家尽管如此,他们对所写作的领域非常熟悉,都曾经有不止一部同类的科普著作问世。
纳入这个系列的作品,对他们而言是驾轻就熟当代科学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越来越专业化,前线科学家们研究的问题越来越细小,越集中,另一方面是越来越横断化、整体化,每一个领域的进展都刷新着人们对其他领域的理解像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这类古典的难题,至今作为一个谜保持在科学前沿的探索中,它的每一步进展都吸引着并不精通科学的普通人。
第一批出版的《宇宙的起源》、《宇宙的最后三分钟》和《人类的起源》,正是作为权威科学家讲述的权威的“起源故事”而备受读者的青睐与每个领域都有各自的前沿不同,当代科学有一个总的前沿,这就是复杂性科学、非线性科学、生态科学,它代表着人类在20世纪即将结束时新的科学范式的雏形。
它们因为是一种新的科学范式,因此一开始就以横断学科的面目出现──并不特别属于某一个传统的学科;它们因为只是一个雏形,尚未从传统学科中完全脱胎出来,因此还是在用传统的语言解决传统的问题从已经出版的《自然之数》和《大脑如何思维》之中,可以领略面对复杂性和非线性时新科学的应对方式。
科普之所以有生命力,因为人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有一种内在的要求这个要求植根于人类的存在方式,这就是拥有一个世界的存在着这个世界从前是我们的生活世界,是每个人都熟悉的了解的,但今天,这个世界由科学家来建造来经营,于是,我们有一种盲目的感觉,我们对我们的世界有一种疏离感,我们本能地要求对世界有一种切实的把握,于是我们渴望了解科学,并通过科学了解世界。
记得我在评“第一推动”丛书时曾经说过,该丛书比较注重科学上的准确性,但忽视了人文方面的背景这个问题本丛书依然存在在我看来,科学普及的本质是恢复科学的人文性,无论是用文学的手法还是用历史的手法,无论宣传科学的科学内容,还是科学的哲学思想,都是在让科学贴近人生、贴近人性。
因此,科普著作应该特别的注意人文方面的水平,科普著作的翻译,应该特别注意与人文相衔接这套“科学大师系列”的作者们,知识渊博,纵横捭阖,引经据典,俱是信手拈来,也正因为此,它们才能被称为“佳作系列”这些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科普作家。
这样一来,对译者的要求就高了长期以来,我们文理分家的教育体制,造就了不少专家,但也导致了两种文化的分裂我们的科学家的人文修养往往比不上西方的科学家,特别是西方文史哲方面的人文修养在翻译这套书时,肯定会感到吃力。
出版社方面如果能邀请从事人文研究的专家一同工作,或者就像找科学家把科学关一样,找人文学者把人文关,译本的水平将会更加完善举《大脑如何思维》一书为例这本谈论“智力”的著作,因其触类旁通,旁征博引而写得妙不可言。
译者为方便读者加了不少注,这本来是为弥补读者知识面欠缺的举动,但可惜有些有明显的错误比如关于伽利略的注,说伽利略最后被罗马教廷处死;关于柏拉图洞穴的注,说柏拉图与其弟子经常在洞穴中讨论哲学问题故而得名实际情况是,伽利略晚年被监禁,并非处死,在监禁时期还写下了他两大对话中的第二部,即《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第一部是《关于两大宇宙体系的对话》);柏拉图的洞穴出自他的《国家篇》(旧译《理想国》)第七卷,说的是有些人就像从小就被捆绑在一个洞穴里不能转身,眼睛只能看见被背后的火光映照在洞壁上的影子,久而久之,他会认为这些影子才是真的,而外面的太阳却会被认为是不真实的。
这个比喻是想说明现象界与真实世界的关系问题还有一些译名未采用习惯用法,令人觉得两种文化的隔膜比如,著名的法国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被译成了“拉曼特利”,他的著名的《人是机器》,被译成《人—机器》;英国诗人柯勒律治译成“科尔里奇”。
我还是那句话,科普著作首先要保证科学上不出错,因此让科学家把关是非常必要的,但科普著作将面向广大读者,应该与汉语人文相衔接【本文原载原载《博览群书》1998年第11期,选自《科学走向传播》,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取授权,并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开篇词:通过历史走向未来吴国盛:五千年的历程吴国盛:哈佛科学仪器历史收藏馆吴国盛:劳伦斯科学厅采风吴国盛: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东方四大古老文明之“埃及”篇吴国盛: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东方四大古老文明之“美索不达米亚”篇
吴国盛:神秘的国度—东方四大古老文明之“印度”篇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奇迹—东方四大古老文明之“中国”篇吴国盛:百年科技的历史回顾与哲学反思(上)吴国盛:百年科技的历史回顾与哲学反思(下)吴国盛:当代中国的科学主义
吴国盛:希腊奇迹与科学精神的起源(上)吴国盛:希腊奇迹与科学精神的起源(下)吴国盛:我们追不上乌龟?——芝诺悖论今昔谈吴国盛 | 弘扬科学精神吴国盛 | 阿基米德的故事吴国盛 | 为什么还没有一部中国古代科学通史?
吴国盛 | 科学巨星与科学传播吴国盛 | 对批评的答复吴国盛 | 科学史为通识教育而生吴国盛 | 西方近代博物学的兴衰吴国盛 | 羊年始于立春还是大年初一?吴国盛 | 希腊科学朝圣之旅(一)吴国盛 | 希腊科学朝圣之旅(二)
吴国盛 | 希腊科学朝圣之旅(三)吴国盛 | 希腊科学朝圣之旅(四)吴国盛 | 希腊科学朝圣之旅(五)吴国盛 | 希腊科学朝圣之旅(六)吴国盛 | 希腊科学朝圣之旅(七)吴国盛 | 希腊科学朝圣之旅(八)
吴国盛 | 希腊科学朝圣之旅(九)吴国盛 | 西部之行之一(克莱蒙)吴国盛 | 西部之行之二(圣迭戈-图桑-大峡谷)吴国盛 | “科学”作为希腊的“人文”吴国盛 | 经院哲学:中世纪的科学形态吴国盛 | 世界图景悖论
吴国盛 | 我们能否重写中国科技史?——答《解放周末》记者问吴国盛 | 仁爱与自由:东西方不同的人性理想吴国盛 | 科学精神的起源吴国盛 | 读《论技术、技艺与文明》吴国盛 | 我与《绿色经典文库》吴国盛 | 追思博物科学
吴国盛 | 是“天球”不是“天体” ——纪念哥白尼《天球运行论》出版460周年吴国盛 | 回归“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让现代科学为重建中国文化提供方略吴国盛 | 科学走向传播吴国盛 | 从科学普及到科学传播
吴国盛|走向科学传播的双向互动吴国盛 | 科学传播与科学文化再思考吴国盛|走向科学传播的双向互动吴国盛|当代中国的科学主义与科学传播吴国盛 | 什么是科学传播吴国盛 | 关于我国科普事业宏观战略问题的思考
吴国盛 | 博物学与中医药吴国盛 | 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科学吴国盛 | 回归博物科学吴国盛 | 追思博物科学吴国盛 | 博物学教育:回归自然、重塑人性吴国盛 | 人与自然的千年对话吴国盛 | 回眸千年科技
吴国盛 |中国的科学-人文资源何以稀缺?吴国盛 |百年科技回眸吴国盛 |听科学家做报告吴国盛 |让科学回归人文 ——《科学时报》记者王卉访谈录吴国盛 | 边缘与中心之争 ――也谈中国古代有无科学问题吴国盛 | 科学巨星与科学传播
吴国盛 |为什么要“言必称希腊”吴国盛 | 科学与艺术的一个哲学透视吴国盛 | 漫谈“第一推动”丛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