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英语谐音(心之科学粤语谐音)居然可以这样
谈一谈莆田本地话的注音和书写问题~
作者:洛书
莆田话:卜开学了,着行学堂上课咯!普通话:要开学了,得去学校上课了!引言我们莆仙有独具特色的本地话,本地人沟通时用本地话更能引发同乡人的共鸣,我们也喜欢用本地话来表达我们的情感有人不禁要问,我们本地话与官话迥然不同,。
我们讲的话有字吗?答案是大部分都是有字的!现列举一些本地话的正字如下:鼎 /tiaⁿ3/:锅今旦 /kin1 nua4/:今天逢早 /hɒn2 nɒ3/:明天学堂 /haʔ7 tɒŋ2/:学校目睭 /maʔ7 tsiu1/
:眼睛对着这种词汇和语句,用我们自己的母语说出来,是不是有种很棒的感觉?希望大家可以学习本地话正字,少用并且逐渐不用普通话谐音。——洛书
▲ 莆田话“学堂”(莆仙印象 林清松/绘)我们莆仙有独具特色的本地话,本地人沟通时用本地话更能引发同乡人的共鸣,我们也喜欢用本地话来表达我们的情感在面对面的聊天中,我们可以使用本地话,可是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当参与讨论的人们已经不局限于面对面的时空距离时,使用本地话沟通似乎成了很难实现的需求。
▲ 莆田话-很厉害“遮盖连”(小椰子君/绘)大多数人选择了用普通话与本地话相近的注音来描写本地话,于是,网络上出现了一大堆“大盖连”“瞎嘛”之类的普通话谐音词语出现甚至还有有才的网友做了莆仙话的相关表情包,比如“。
普吼泥”、“楼地烟”等我们看到这些谐音词,首先是不知所云,读了几遍之后似乎明白是对应本地话中的哪个词,然后为之捧腹或者尴尬一笑用自己熟悉的普通话读音所对应的汉字来为不会书写的语言注音,这让人想起了19世纪旧上海的
洋泾浜英语这种不伦不类的书写方式有诸多弊端,自然为人所抛弃而代之以科学的注音及书写方式有人会说,我们用普通话谐音字来写本地话,自娱自乐就好了,有什么不好吗?其实想想,弊端还是不少的首先,普通话谐音只是采用了注音汉字的普通话读音,却无视注音汉字本身带有的意义,这给阅读和理解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比如看下面一句:“以阿买要色假里涩”,乍一看根本无法理解要表达什么,看很久可能才知道是“小凳子搬一只过来坐”的意思再比如,你的名字叫郑志勇,要对外地朋友介绍你名字的本地话读音,你会说我的名字读起来是“打技远”吗?。
▲ 莆田话-“掳地生”拔花生(图片来自网络)其次,由于不考虑所采用注音字的意义,因此用普通话注本地话的用字及其不规范有些谐音不止一种写法,多种多样比如“放学”可以写成“斑马”、“班麻”、“搬码”等等一个词尚且有多种写法,一个句子更是写得五花八门,不忍卒读。
有的谐音却采用了“意译+音译”的方法作者将本地话词汇中自己认为可以把音义和普通话相对应的字用音义兼具的汉字表示,而剩下的部分用谐音表示因此,有些人把代表“老婆婆”的词写成“老林婆”而不是“老林麻”谐音法最本质的弊端是不符合科学的语音表示。
本地话内部是有地域差别的,每个地方的腔调不尽相同。如果用谐音来表示,则会发现很不相同的表示方法。
▲ 莆田话-“烰红薯”烤地瓜(图片来自网络)比如上文所说的“普吼泥”,作者想说的应该是“烤地瓜”,因为作者的本地话腔中可能没有撮口,所以把“薯”拟音作普通话的“泥”而有撮口的人很可能就写成普通话的“普洪女
”这样用普通话读起来都不同,即便都是讲本地话的人,不同腔的人也难以理解这些谐音最重要的是,本地话与普通话的音系大不相同,有些音在本地话中有而在普通话中没有,这时谐音也难以进行,于是只能改变声韵调中的某一元素,用普通话中存在的相近的音节代替。
比如“上网”的本地话音节在普通话中找不到相对应的,有人就用“凶忙”来表示,让人看得云里雾里很多人觉察到普通话谐音字这些显而易见的弊端,因此放弃了这种表示方法,转而使用自己比较熟悉的汉语拼音来表示其实,汉语拼音方案是专门用来表示表示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标音方案,是建国初期专家们归并普通话音位、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制定的。
本地话中有普通话没有的音节,用拼音可以通过声母与韵母的相拼来实现比如本地话中表示“你”的“汝”字,读为/ty/,普通话中虽然没有这个音节,但是可以用拼音相近地拼为[dǘ]这种注音方式比普通话谐音的注音要来得。
“合理”一些,但是本地话中有一些普通话所没有的声母和韵母,而且本地话有7种声调,普通话只有4个声调,调类也很难对应起来,调值更是差别巨大,这样的表示也是不合理的比如,“东”本地话念作/tɒŋ/,汉语拼音没有用来表示。
/ɒ/这一个音的字符,遇到这个字的发音就不知道该怎么表示“食”这个字我们经常用到,在本地话中表示“吃”、“喝”,其白读发音为/ɬia/,这个声母是清齿龈边擦音,世界上只有少数地方的语言有这种发音,普通话中没有,很多人就用普通话音节的。
[xia]来表示这个发音,显然是错误的因此用汉语拼音也是不能表示本地话发音的那有什么方法可以给莆田本地话注音呢?国际音标是一种比较通用的方法国际音标,简称IPA,采用以拉丁字母、其他字母为辅的方式,可以表示世界上所有语言中存在的音素。
国际音标的每个符号只对应一个音素,对发音的部位与方法可以进行准确的描写学习过英语的同学应该都接触过国际音标,了解了元音及辅音的一些表现形式大家知道,国际音标的符号与汉语拼音是有一定出入的,因此学习的时候应该注意。
比如音标“b”在国际音标中表示的是声带振动的浊辅音,如bus [bʌs];但在汉语拼音中表示的却是表示的声带不振动的不送气辅音[p]“爸”的拼音写作/ba/,用国际音标表示则应该是[pa]如果想要学习国际音标的表示方法,建议可以先学习大家所熟悉的普通话的国际音标,再结合正在学习的英语发音,可以对发声学与国际音标有进一步认识,也能够更好地学习各种语言的发音。
当然有些同学会问,国际音标那么多字母,怎么记得住?又怎么表示本地话?我们应该要知道,语言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不管是英语还是普通话,其元音和辅音的数量是固定的,所搭配出来的音节数量也是有限的因此不用担心,我们只需要了解本地话的声韵系统,记住本地话能够用到符号,用国际音标表示本地话就轻而易举了。
那本地话的声母韵母到底都有哪些呢?我们的市志与县志中《方言》这一章节对本地话有很基本的介绍参看其中的声韵调系统、同音字表等,可以作为我们学习本地话语音的入门工作看一下《仙游县志》所列举的声母与韵母系统:。
声母例字:
韵母例字:
声调例字:
莆仙话内部各地腔调大不相同,比如枫亭、园庄、莆田东海等地没有撮口,莆田城里、仙游城关读为[y]的字枫亭读为[i],读为[ø]枫亭读为[e],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国际音标和本地话音系,准确地记录以及描写我们自己那种腔调的本地话。
普通话只有开尾韵和鼻音尾韵,而我们本地话除了这两种之外,还有鼻化韵和入声韵韵母表中头上标“~”的为鼻化韵,后面标“ʔ”韵尾的为入声韵大家可以通过自己的发音,来感受本地话不同韵母类型的发音区别历史上也出现过专门用来描写莆仙话的拼音方案,是。
19世纪在兴化地区传教的蒲鲁士夫妇所创制,称为兴化话罗马字传教士在闽语区传教时,为了使文盲也会读经,便对当地语音进行系统归整,创制拉丁符号来给教会的经书注音与此同时其他地方也出现了台湾罗马字、福州平话字等一系列的闽语罗马字。
这些罗马字为当时扫盲开化以及为我们了解当时语音情况都有一定的意义现从刘福铸先生的《兴化话罗马字研究》(《莆田学院院报》2012.12)中摘录如下:兴化话罗马字(莆田腔)如下:
现在能写平话字的人已经不多了,不过有时还是会见一些台湾同胞使用台罗来书写他们的语言如若我们见到类似的平话字,可以对应查找,很快也可以看懂了对于记音,用代表发音的字母来表示显然是更为科学的但是汉语是注重表意的,意义是汉语的枢纽。
我们都知道,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千年,是因为有汉字作为文化重要的载体,即使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古今与地域方音之间的语音悬殊,但由于中国人用的是同一套汉字,却能够超越时空地进行交流有人不禁要问,我们本地话与官话迥然不同,我们讲的话有字吗?
答案是大部分都是有字的!所谓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当然不仅仅是普通话汉字是用来记录汉民族语言的文字符号,汉字可以用来书写普通话,同样也可以用来写其他汉语方言那为什么只有普通话的书写系统最完善,其他地方的语言都很少有记录呢?。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长期言文分离,当口语不停地发展时,书面语依然保持先秦时期的文言系统后来白话小说兴起,口语的书写也渐渐发展比如《金瓶梅》中就有大量的明代口语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写作的势头更兴,很多方音词汇也进入了文学作品中,比如老舍的小说就有很多北京当地的土语。
南方地区的语言与官话差异较大,因此与通行的书面语系统也很大,很少有文学作品记录当地语言但这并非说明我们的语言无法书写相信大家都看过香港电影或者TVB的电视剧,在影视中,人物互相发短信留言之类的所用的都是粤语字而不是普通话谐音。
他们不会把“你食咗饭未”写成“雷洗作反美”,不会把“叫佢睇下先”写成“giukü泰哈心”每个汉字在不同汉语中有不同的读音,通过写自己方音所对应的汉字,使用该语言的人都能进行很好的交流粤语可以做到这样,我们闽语当然也可以。
我们的本地话是汉语分支闽语中的一个分支,同样可以用汉字书写粤语的书写进行过规范与普及,所以民众很多都能学会我们的邻居闽语也出过一些当地的字典之类,比如台湾就有台语的通用字典,民众也可以学会写本地语言的正字。
我们莆仙话没有相关的权威字典出版,也没有通用的用字规范,因此大家缺乏这方面的认识,在书写的时候却自发使用了杂乱的普通话谐音,导致我们本地人看得很累,外地人更是看不懂,只能管我们叫“鸟语”,连隔壁闽语也嘲笑我们“阿骚讲无字”。
我们讲的也是汉语,我们讲的话也可以用相对应的音义结合体汉字书写那我们应该怎样去写我们的本地话呢?换言之,什么才是莆仙话的正字呢?所谓正字,其中很大部分是这个词的本字有一些文献记录了闽语词汇,如唐代顾况《囝一章》“郎罢别囝”句自注:“闽俗呼子为囝,父为郎罢”。
有一些文献也记载了莆仙话的本字有一些词早已经不被使用,但也可以从文献中找到曾经存留的样貌比如地方志记载的一些名物:“江南竹,亦名‘雪竹’”([明]黄仲昭《八闽通志·食货志·土产·兴化府》)等还有一些词现在还在用,如“乳柑”([明]黄仲昭《八闽通志·食货志·土产·兴化府》);“脂麻,……今呼‘油麻’”([明]林有年《嘉靖仙游县志·土产》)。
文献的专门记载毕竟较少,但是我们要知道,语言是一个系统,语言的历史演变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语音的演变规律来考求本地话词语的本字以前的前辈也做过这一方面的努力明代的莆田人姚旅在《露书》中说:“莆人语异中原,而古有此字者,略记如左”。
他在书中记载了一些词本字的考证,比如:“骹,音‘敲’,脚也《考工记》:‘去一以为骹’”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表示“脚”意思的/kʰɒ/,本字应该是“骹”姚旅同乡的周婴也做过类似的工作,他的书《卮(zhī)林》中也记载了一些本地话本字。
现摘录一条:“人物瘦瘠,谓之‘眚’本《周礼·大司马·职》:‘冯弱犯寡则眚之’郑玄注曰:‘眚,犹人眚瘦也亦作省’谢承《后汉书》曰:‘袁闳面貌省瘦’是也”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表示“瘦”意思的/ɬɛŋ/,本字应该是“眚”(现在此字一般写作“㾪”)。
这些实词相对比较好找到依据,那虚词怎么办呢?虚词有没有本字?我们知道,汉字的缘起始于表意,虚词往往没有特定的含义,虚词的创造一般采用的是“同音借用”的方法比如“而”字原来的字形表示的是脸上的毛,即面须由于在造字时期,“而”的读音与表示转折的虚词同音,因此就借用表示“须“的这个符号“而”来作为这个虚词的对应字形。
同理,本地话的虚词也常常采用这种同音借用的方法来赋予其字形比如,表示将要的/pɛʔ/(或/puoʔ/),大家采用“卜”这个字来表示这种表示方法也可以在流传的莆仙戏的戏文中找到使用的依据现今所留存的一些南戏剧本中保留了很多闽语的特色词汇,可供参考。
当代学者陈燕堂、刘福铸、陈玉庆等都对莆仙话求本字的工作做出了贡献现在考求本字所用的方法一般是根据这个词语的读音,对应中古韵书《广韵》,确定这个读音在中古时的音韵地位,即该字可能所处的声母或者韵摄,再从字书和韵书中寻找相对应的字。
,最后寻找文献上的使用证据或者参照研究较为充分的闽南、闽东、闽北等地有没有相关用法,采用其所考出的本字,参考闽地前代韵书《戚林八音》、《汇音妙悟》等,或者再远可参考其他方言有没有类似说法,去寻求使用过的证据。
还有一些正字采用之前民间约定俗成的俗字,比如表示海蛎的“蚮”字语言具有社会性,民间俗字也是求正字非常重要的资源闽语的重要特点是历史层次丰富,我们所说的文白异读很多就是在原来的白话层次上引进官话的读音,造成的文白读音并存的状态
闽语的历史悠久,在每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读音,有些字的读音消失了,有些字的读音还保留着,使每个字在不同的使用情境下有不止一个读音比如“微”字,原本读/pi/,现在普通话读/uei/,很多年轻人就将“微信”的“微”字本地话读成。
/ui/这两个读音共存并继续发展虽然后者的读音不符合语言正常发展,但用多了也可能会继续存在也许在很多年之后,就会发现“微”字就固定有这两个读音了这种多层次的历史音变现象为闽语求本字造成了比较大的困难,以至于本地话很多本字还尚未被考求出来
再加上闽语含有自身早期的原始闽越语的成分,这些超《切韵》系统的成分难以在字书或者韵书中找到根据,使本字更加难以确定对于这些尚未浮出水面的本字,我们在书写时只好运用音标来表示当然,这些考本字的工作还是留给对语言有一定功底的老乡去做,。
我们更重要的是学会用大家所作出的成果去正确地书写本地话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料有:地方志方言部分的同音字表等记录、《莆仙方言俗语歌谣》等相关书籍、其他地区闽语的字典 现列举一些本地话的正字如下(各地的读音略有不同,这里只记录一种读音。
由于词汇之间涉及变调,所以以下声调只标调类不标调值数字与调类对应分别为:1阴平,2阳平,3上声,4阴去,5阳去,6阴入,7阳入):鼎 /tiaⁿ3/:锅行 /kiaⁿ2/:走走 /tsau3/:跑寒 /
kuaⁿ/:冷面 /min4/:脸衫 /ɬɒⁿ1/:衣服今旦 /kin1 nua4/:今天菜头 /tsai1 lau2/:白萝卜学堂 /haʔ7 tɒŋ2/:学校逢早 /hɒn2 nɒ3/:明天目睭 /maʔ7 tsiu1/
:眼睛地生 /te5 lɛn1/:花生何如 /hɒ2 tsy2/:怎么样乞 /kɛʔ6/:给,被兮 /ɛʔ/:的例句:1.汝大万精,会晓写本地话兮字(你真聪明,会写本地话的字)2.逢早拍球,衫勿使颂価価。
(明天打球,衣服不用穿很多)对着这种词汇和语句,用我们自己的母语说出来,是不是有种很棒的感觉?其实多看看自己也会写了我在没有学习正字的时候,也会把“蛋炒饭”写成“草泥马”,现在就写成“炒卵糜”了一位朋友学习了几天,也可以用正字写日记了。
本地话是我们莆仙人的母语,这不是已经作古的语言,而是活生生被我们挂在嘴边使用的语言这个语言曾经承载着我们祖先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也将被我们莆仙人一直传承下去我们的母语也应该有规范的书写形式,也可以用音义结合的汉字书写形式来表示。
希望大家可以学习本地话正字,少用并且逐渐不用普通话谐音随着更多母语爱好者的重视和加入,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有我们自己的词典和学习教程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够更多得见到大家使用本地话正字,一起为传承母语尽一份力!。
原文标题:写有字的本地话——谈一谈本地话的注音和书写问题莆田话相关链接萌呆了!默默哒教您说莆田话!比小芈月还要萌?!超萌莆田话表情包来了!微信首款“莆田方言表情包”上线,莆田人聊天必备!作者简介
洛书,仙游在京大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莆仙话爱好者热爱莆仙传统文化,希望能够为拯救濒危的传统做一些小贡献插图丨林清松 小椰子君责任编辑丨紫琪使用本地话正字,一起为传承母语尽一份力!本文根据作者授权发表在这里,遇见最美故乡!
长按二维码,免费订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