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爆了国庆趣闻有哪些(秧歌趣闻有哪些)
小红门地秧歌是北京地区保护最完整的传统秧歌会,原名为“左安门外红寺村太平同乐秧歌圣会”,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70余年的历史。
小红门地秧歌是北京地区保护最完整的传统秧歌会,原名为“左安门外红寺村太平同乐秧歌圣会”,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70余年的历史 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文|运河文化在线 编辑|非遗脸哥
小时候住在四合院里面,干净、安静、与世无争,每天可以听见鸽子飞过屋顶的鸣叫,晚上就去胡同里看大爷大妈们扭秧歌。
要说这秧歌也是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既有表演性的,也有自娱性的,自娱娱人,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最出名的要数小红门地秧歌,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唱的形式已基本不存在,而且会唱的人寥寥无几。
地秧歌第四代传人赵凤岭早年间也没什么可玩的,大家伙儿聚在一起跳地秧歌,有事也借活动的机会商量。一来二去还真跳出了名堂。
时至今日,每到春节期间北京的大小庙会依旧会出现小红门地秧歌表演,作为小红门地秧歌传承人的赵凤岭,对于参加1959年国庆天安门游行庆典的辉煌历史记忆犹新不过现在会跳的人也真的是越来越少,原先64套表演项目,现在也只保留了22套。
早年间这学地秧歌可是很有学问的,不仅得长幼有序,还传男不传女,而且只传肖村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改进的不只是地秧歌本身,也有刻板的制度。
到了赵凤岭这辈,只要想学不管是哪个村的,男女都教,肖村的地秧歌文化大院随时欢迎,这不得不说也是革命性的改革从2011年,小红门地秧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也是开启了小红门地秧歌走出本村的传承发展之路。
“非遗进校园”活动也正式打开了地秧歌“进校园”的传承
每天下午4点多,赵凤岭都到小红门中心小学进行传习活动,风雨无阻对于赵凤岭来说,喜欢地秧歌比什么都重要,只要喜欢,就有信心给教好了现如今赵凤岭也记不清自己究竟教过多少学生,但是对于传承这一“非遗”艺术形式他还是很有信心的,不敢说传多广,但是传下去是没问题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