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爆了十一趣闻趣事(关于大熊猫的趣闻趣事)
跟今天的国宝熊猫是作为国际友好交流的使者不一样,“明”是被国外盗猎者从当时贫弱的中国偷运来的。整个过程充满泪水和耻辱。下面这个关于“明”的悲惨故
跟今天的国宝熊猫是作为国际友好交流的使者不一样,“明”是被国外盗猎者从当时贫弱的中国偷运来的整个过程充满泪水和耻辱下面这个关于“明”的悲惨故事,不仅仅是当时中国大熊猫任人宰割的一个缩影,更是当时中国贫弱落后的一个象征。
许多大熊猫在偷运途中就被死掉,成为标本此后,80多年时间,许多西方猎手打着“动物专家”的旗号,想把大熊猫从川西带回自己国家可是绝大多数大熊猫习惯了在山区生活,经不起折腾,在路途上都死去了这些死掉的大熊猫最终被做成标本送到西方博物馆。
从1936年至1946年10年里,从中国被偷运出去的存活大熊猫达到16只,被杀死并做成标本的大熊猫足足有70多只旅美开展大熊猫保护合作研究项目的25岁大熊猫“乐乐”于美国当地时间2月1日早晨被发现死亡,
美国孟菲斯动物园大熊猫“丫丫”的情况受到关注,网友们纷纷表示希望丫丫“早日回家”美国《联邦公报》网站上的一份文件显示,“丫丫”离回家又近了一步!2022年11月19日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中国大陆赠送给中国台北动物园的大熊猫“团团”病逝。
团团和圆圆可以说是寄托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家国团圆的情怀,是在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超过一亿多观众集体投票,选出“团团”“圆圆”成为两只赠台大熊猫的乳名其实熊猫作为我国特有的国宝,对它们保护和国家的实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别看现在熊猫受到全世界的热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国内局势动荡不安,战火不断的艰苦时期大熊猫也遭受到了无尽的苦难自从1869年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德神父在中国四川省雅安市境内首次发现这种珍稀物种后,匿居荒野的大猫熊进入人类文明的视野,并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遭受西方不法分子的盗猎、偷运,甚至被猎杀后制成标本。
戴维试图把捕获的大熊猫运回法国,但在原始森林生活惯了的大熊猫经不起长途山路的颠簸和气候的不断变化,还没运到成都就奄奄一息了,戴维只好非常惋惜地将这只“黑白熊”的皮做成标本,送到法国巴黎的国家博物馆展出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模式标本竟然就这样产生了。
大熊猫标本首次在法国展出便引起西方国家的巨大轰动从那以后,一批又一批的西方探险家、游猎家来到大熊猫产区,试图揭开大熊猫之谜并截获这种珍奇的动物大熊猫自被外界发现起,便面临着生存威胁包括当时美国总统老罗斯福的两个儿子,在1929年就来到四川猎杀大熊猫,并拍照留念,还在回忆录中大肆显摆。
除了美国人,其他诸如英国人、德国人、俄国人都纷纷来到中国猎杀大熊猫,将其制作成标本卖给西方的博物馆
但是标本哪有活体有意思?后来这些西方“探险家”都纷纷以抓到活体大熊猫为目标1936年,美国女“探险家”露丝·哈克尼斯抓到了一只年幼的熊猫,以“哈巴狗”的名义通过海关,将这只熊猫带到了美国,给它取名苏琳,高价卖给了动物园,这也是西方人第一次看见活着的大熊猫。
在所有非法捕猎行动中,性质最恶劣的,当属英国传教士弗洛伊德·丹吉尔·史密斯1937年他孤身前往中国四川省的“熊猫故乡”雅安市宝兴县,利用传教士的身份做掩护,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便疯狂偷猎了12只大熊猫,这其中就包括了大熊猫“明”。
史密斯也被西方叫成了“熊猫王”PandaKing在总共两年的时间里,史密斯共偷猎了12只大熊猫,有三只不幸死亡,他的目的是要把这些大熊猫偷运到英国伦敦,然后再高价卖给当地动物园,以获得高额的经济利益这个曾经的银行家,现在的冒牌探险家,已经是孤注一掷,要把这些大熊猫作为他翻身的筹码,对金钱的无限欲望,让他无论如何都要想尽一切办法把大熊猫偷运到英国。
在漫长的海上之旅中,包括“明”在内的大熊猫遭遇了在生死边缘苦命挣扎的惊险经历1938年12月,经过长达近半年惊险的海上之旅,五只大熊猫终于抵达伦敦港,此时的伦敦,已经是雾霭沉沉,大雪纷纷这一座被战争阴影笼罩着的城市,面对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却失去了昔日的热闹狂欢,因为人们真的高兴不起来,德国早已对英国虎视眈眈,伦敦上空不断有德国的飞机在徘徊。
不过,对于偷猎者史密斯来说,这些大熊猫能顺利抵达伦敦,已经是最令他兴奋的事情,他要做的,便是想办法把这些大熊猫卖出去大赚一笔钱很快的,史密斯便找到了一位买家,对方是一个德国老人,曾经在法国亲眼见过大熊猫标本,对这种从未见过的“东方精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惜花费重金,从史密斯手上买到一只成年大熊猫,准备把它运回德国。
而包括“明”在内的剩下四只大熊猫,又有一只一到伦敦,便因为水土不服患上肺炎死掉了12只大熊猫,最后只活了四只,史密斯这个“偷猎恶魔”可谓是臭名昭著这三只熊猫被重新以中国的朝代命名为:唐tang、宋sung、明ming。
熊猫的到来引发了英国人极大的热情,大家纷纷排队去看熊猫而明因为最小,适应能力最强,它的形象被制作成漫画、明星片、玩偶……它的故事不但出现在报纸、杂志上,甚至伦敦刚刚起步的电视广播里都有明的报道在伦敦动物园长达7年的噩梦,在伦敦动物园,对于这只几个月大的熊猫宝宝来说:痛苦并没有结束,噩梦才刚刚开始!动物园为了取悦观众,首先设计了一个节目:每天让一只饥肠辘辘的狼狗去撕咬熊猫“明”。
一方面,狼狗的攻击可以更快驯服野生大熊猫,让其产生恐惧感,野性迅速退化,便于喂养和管理;另一方面,狼狗凶横的撕咬,熊猫狼狈不堪的躲避和逃窜,这样的场面也让观众们捧腹大笑,迅速成为一个卖点后来,伦敦动物园给“明”设计了更多的节目,都是一些不忍直视的残忍画面。
这里面有一位特殊的人物,那就是后来成为国外女王的伊丽莎白。
但是,世界局势很快进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伦敦迎来了德国人的日夜轰炸,熊猫的食物竹子断绝大熊猫宋于1939年12月去世,唐于1940年4月去世,抵达英国的三只熊猫中只有明还存活整个二战期间,大熊猫“明”作为伦敦动物园仅存的一只大熊猫,成为无数伦敦人的“团宠”。
也成了伦敦的一张城市名片英国人顶着德国人的狂轰乱炸,把可爱淡定的大熊猫明树立为精神偶像,他们甚至以明为主角,拍摄了一部反战纪录片随着战争局势的恶化,出于安全考虑,1941年初,“明”被转移到距离伦敦不到200公里外的贝德福德郡的惠普斯奈德动物园。
这里偏僻安全,可以暂时避免战争带来的危险作为全英国仅存的一只大熊猫,转移到贝德福德郡的“明”很快便在当地引起了轰动人们不顾德国飞机轰炸的生命威胁,纷纷涌入惠普斯奈德动物园,只为能亲眼看一看中国大熊猫
而且当时英国给大熊猫设计了好多表演宣传性质的活动,比如让明叼着英国国旗等,鼓励英国人在战争中坚持下去而且为了鼓舞伦敦人和游客的士气,明被定期从贝德福德郡带回伦敦动物园,让更多的人参观就在这样的来回奔波下,明的健康状况开始下降。
1943年,明患上了皮肤病,开始不断掉毛,到了1944年12月,在一场暴风雪后,7岁的大熊猫明突然去世明的离开,引发了整个英国的哀悼,当时英国著名报纸《泰晤士报》特别发布讣告:“她曾为那么多心灵带来快乐,她若有知,一定也走得快快乐乐。
即便战火纷飞,她的离去依然值得我们铭记”大熊猫明的故事是一个悲剧,当年我们国家贫弱,又面临日本侵略,根本无法保护自己的国民,更不用说保护动物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1950年5月,我国颁布《关于稀有动物保护办法》,禁止任意捕猎大熊猫等稀有动物。
于在异国他乡受尽痛苦和屈辱的这只大熊猫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国家不强大,国宝都受罪”“明”和其他被偷运到欧美的大熊猫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其实凸显了当时中国贫穷落后的现实80多年后的今天,这样的故事自然不会再出现:中国已经不是过去那个在欧美列强面前低头哈腰、唯唯诺诺的中国。
国弱被人欺!7岁的大熊猫“明”用最痛苦的一种方式,证明了这句话的无比正确性。 ——红尘汴梁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