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科学(探索科学期刊被承认吗)全程干货
文|御书房说史编辑|御书房说史引言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科学家及公众对于科学知识的需求与获取意识不断加强,开放科学已成为新时代的科学研
文|御书房说史编辑|御书房说史引言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科学家及公众对于科学知识的需求与获取意识不断加强,开放科学已成为新时代的科学研究范式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数字化应用技术大幅度降低了创新要素流通的时间和成本。
有效提高了科学数据、科学方法、科学工具和科学成果的流动性和可用性,催生出科研交流与合作的新途径,为科学技术的创新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新场景及功能,进一步推动了开放科学的实践与发展。
现今,开放科学不仅只是科学知识和科研数据的开放获取,它更加聚焦于构建开放共享的互动平台,促进全球科学家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共同解决全球共性挑战,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开放科学背景下,国内众多学者围绕理论基础、框架结构、实践进展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通过文献调研和网络调研发现。
目前国内对于开放科学实践的研究主要围绕开放科学战略实施、开放获取期刊、开放数据共享、图书馆扩展转型、开放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展开。
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可之借鉴的经验,但是,目前国内的研究成果仍缺少对开放科学体系的综合归纳基于此,归纳总结了开放科学的概念及内涵、发展动因及现实意义,梳理研究开放获取、开放数据、开放基础设施等重要细分领域,述评国内开放科学研究情况,旨在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可行性参考。
开放科学的起源及演变开放科学运动早在17世纪便已初见端倪,研究人员通过科学期刊广泛获取科学知识,成立了科学协会便于相互交流和合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期刊的出版商成为了科学知识的主要拥有者,很大一部分公共资助的研究成果需要付费才能获取。
为了抵制这一趋势,科学界提出了开放获取和开放数据倡议,利用互联网实现学术研究文献的免费获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开放科学运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科学的概念提出,以及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持下的科学研究活动的发展,信息及网络技术为开放科学运动提供了技术支持使知识的传播更为普遍,获取科学知识的方式更加方便快捷,消除了科研界和社会间的知识鸿沟,拉近了知识生产者与知识消费者的距离,使科研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科研团体内部,而是面向全球的全民运动。
开放科学的概念及内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建议书》定义开放科学是运动和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包容性架构,旨在实现科学知识的公开获取、使用以及重复利用通过加强科学合作和信息共享促进科学和社会发展,并向以往未包含在科学界里的社会其他人群分享科学知识的产生、评估和传播过程。
目前国内对开放科学的认识大致分为两种流派:文化理念观认为开放科学是将以往相对保守的传统科学思想用更加开放的形式进行对外输出。
创新实践观认为开放科学是科技创新中的知识创造机制,应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驱动科研范式的转变[7-8],无论是文化意义层面还是科研创新层面开放科学的实质在于科学知识、方法及工具的开放共享、获取及使用,体现出高度开放性、主体多元性、合作共享性等时代特征。
随着开放程度的演进,结合“自由、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不断有新的元素被纳入开放科学的内涵范畴,这些元素涉及科研创新生命周期的若干关键环节,涵盖开放科学政策、开放获取、开放数据、开放资源、开放同行评审、开放教育资源等丰富内容。
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各主要元素的实践方式和关注点虽不同,但他们与开放科学之间具有多位一体的内在逻辑性[10]综上所述,现有开放科学主要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公共研究产生的科学知识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信息和通信技术工具和平台向公众开放共享科研创新生命周期中的科学知识、方法及工具,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创新。
开放科学的发展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了传统科研范式的转变,使创新资源的流动性增强、可及范围变广社会对科学知识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开放科学运动随之兴起,并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态,受科学知识生产范式的内外逻辑驱动[11],开放科学行为普遍具有多元驱动维度,从科技创新角度来看。
开放科学是科学发展趋势的内生行为,借助新兴技术工具提高科研创新的速度和效率,通过知识的公开与分享,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知识储备。
促进科技前沿及热点的探索发现[8],并在识别潜在合作伙伴、交流科研进展与需求、开展高效科研合作等方面奠定了信息基础从学术质量的角度来看,开放科学是激励创新的产物,其在加强学术严谨和科研质量、增进科研合作和群体建设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凸显。
从多元主体的角度来看,开放科学的目标是实现知识公共性和民主性[12]它体现出的高度透明性和共享性有利于参与主体全过程协同,并通过提高知识产生过程的可见性调动多元主体参与,提高创新的整体社会效率和综合价值。
在实践中,不同创新主体践行开放科学的动机及利益诉求存在差异[13],一般可从科学、商业两个维度去综合考虑[14],对于科学家而言,有学者通过实证法构建了“职业-产权-地位-经济”四维动机的理论框架[15]。
其中,基于科学的职业动机,对研究内容的好奇心会驱使科学家通过开放科学行为得到业界认可,获得内在满足感;基于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二元知识产权动机非公共部门的开放创新行为主要依赖专利权等私人产权方面的法律性激励。
公共部门的开放创新行为主要依靠科学发现的优先权激励[16],对于企业而言,博士比例、基础研发、产学合作、专利独占等因素在开放科学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践方面,科学知识的开放分享和专利独占之间存在显著互补关系,通过产学合作解决技术难题是企业开放科学行为的重要动机[17]。
关于开放获取的研究开放获取是开放科学最先兴起的实践运动之一,旨在打破科学知识的商业垄断,网络数据库等知识出版模式虽然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扩散。
但其对科学知识的商业垄断也加剧了数字资源鸿沟[18],基于对科学知识的公有性追求,开放获取运动实际上是科学共同体反对科学信息商业垄断的体现,是在现今新兴技术条件下对科学公有主义的重塑倡导实现科学知识在产权意义以及知识论意义上真正的公有主义。
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公有性[19],它通过绿色OA、金色OA等不同可用程度的出版模式打破科学知识获取的人为壁垒,依托开放同行评审等方式实现评审过程透明化,保障生产传播的科学知识的质量[20],促进开放获取期刊可持续发展。
开放获取的现状研究随着科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学术期刊在角色、范式、理念等方面也发生转变,其借助多样化的媒体资源及平台,促进科学知识的充分交流与分享,实现从封闭系统到开放获取的转变同时,以用户为导向的学术出版,通过交叉链接、富数据、开放共享等方式,延伸学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科研过程完整性,提升期刊出版主体在整个科研流程中的参与度。
为了适应开放获取趋势,同时不影响商业盈利,出版商大多采取创办开放获取子刊、增添开放获取投稿方式等手段实践开放获取。
国内学者以CSSCI、SCIE收录期刊对期刊开放获取实践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发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OA期刊具备地域分布、学科分布较为集中等特点DOAJ数据库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仅收录开放获取期刊的数据库之一,截至2022年已经收录超过19000个开放存取期刊,自DOAJ数据库2007年收录中国期刊起,截至2022年共收录245种中国期刊。
学科主要集中在科技类,虽然开放获取期刊的比例仍较低,但采用开放获取这种出版模式的期刊数量在逐年增加。
为了继续提高期刊的OA程度和资源利用率,后续应不断加强期刊网站建设及管理,促进开放获取期刊的关注点从资源存储向资源利用转变,并在通过政策促进开放出版的同时,做好质量保障结语开放科学的研究与实践不仅推动了科学知识的自由分享和传播,也将全球各地的知识生产者、使用者汇聚在一起,促进了创新要素的开放流动,是当前科学界的重要热点议题之一。
从开放科学体系的视角对国内关于开放科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归纳。
目前,我国现有成果广泛研究了开放科学的概念及内涵、历史演变、特征优势、驱动力及影响力、障碍挑战、实践机制、相关政策等内容显著促进了开放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但是整体来看,我国开放科学研究仍存在几点不足。
一是缺乏对国内开放科学政策体系的系统化研究,目前对于政策内容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数据共享政策、开放科学技术政策、开放获取政策等某一具体方面,缺少对于开放科学宏观政策体系及其顶层设计谋划的系统性研究。
参考文献黄雨婷,赖彤.美国开放科学中心:实践进展、特点与启示[J].图书与情报,2019(3):105-113.张伶,祝忠明,寇蕾蕾.欧洲开放科学推进发展的体系与实践路径[J].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0):118-127.
刘文云,刘莉.欧盟开放科学实践体系分析及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20,64(7):136-144.刘春丽,徐跃权.开放科学和开放数据环境中专业图书馆的新角色[J].图书馆建设,2014,(2):83-88.
[6]李建成.开放科学运动初探[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7]李秋实,陈传夫.推进中国开放科学发展的政策环境建设[J].图书情报知识,2020,(3):11-21.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