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古墓奇珍下集(探索发现2014古墓全集)居然可以这样
棺椁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棺,就是盛殓墓主人的贴身葬具,椁是套在棺外的可以放置随葬品的葬具。一般来说,每座单人墓,棺只能有一具,
棺椁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棺,就是盛殓墓主人的贴身葬具,椁是套在棺外的可以放置随葬品的葬具一般来说,每座单人墓,棺只能有一具,椁却可以有很多重从材质方面来看,早期棺椁多数为木质,稍晚时石质的葬具也很流行。
作为丧葬制度的重要环节,棺椁的数量与礼制紧密相连,中国古代对棺椁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不按规定下葬棺椁,就是僭越。
春秋时期,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去世,颜回家贫,无钱制作木椁,因此颜回的父亲请求用孔子的车板来为颜回做木椁,遭到孔子断然拒绝因为以颜回的身份,不应该用木椁盛殓 那么,礼制规定的棺椁制度是怎样的呢?据《礼记·檀弓上》记载“天子之棺四重”,汉代郑玄在《注》中认为“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孔子反对弟子颜回下葬使用椁了,作为士,颜回的确不该使用椁
到了汉代,一种独特的葬具产生并发展起来,这就是“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在汉代是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葬具,苏林为《汉书》作注解释“黄肠题凑”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日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日题凑”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北京大葆台汉墓惊现文献中记载的“黄肠题凑”——墓葬后室外侧的两圈回廊之间,发现一道由长约90厘米,截面宽、高都为1 0厘米的木枋紧密堆垒而成的木墙。
经测定,木枋由黄心柏木做成,恰恰符合文献中关于“黄肠题凑’’的记载
汉代之后的魏晋隋唐,乃至后来的宋元明时代,一种仿实物的石质葬具逐渐流行起来这种石质葬具可以是容身的棺,也可以是棺外的椁石质棺椁上雕刻着线条流畅的图案一些等级较高的墓葬甚至将石椁雕成宫殿的形状,以寓意死者死后仍能居住在宫殿之中。
这些或代表礼仪制度,或反映现实生活的葬具中曾经装满了珍贵的随葬品,它们就像百宝箱一样装载着墓主人生前和死后的财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