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探索科学杂志是正规期刊吗)一看就会
他在信中写道:“国内国外对UFO有不少人感兴趣,是客观现象,但也有争议。所以是个社会问题,要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来研究。”
在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引发热议之时,它的原型、曾被称为中国不明飞行物(UFO)“第一刊”的《飞碟探索》正在经历顺应时代的改变对很多科幻迷来说,《飞碟探索》打开了他们仰望星辰大海之窗杂志创刊于1981年,那时的人们对知识极度渴求。
改革开放初期,国外对不明飞行物的热潮也漂洋过海而来这本主要刊载国内外有关各类不明飞行物文章的杂志,发行量最高时达34万册创刊号里的文章极具时代特点:《UFO是真的吗?》《关于外星人的模样》《从航空器发展看飞碟的可能性》……。
《飞碟探索》杂志(4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崔翰超 摄1984年,钱学森曾致信《飞碟探索》他在信中写道:“国内国外对UFO有不少人感兴趣,是客观现象,但也有争议所以是个社会问题,要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来研究。
”题为飞碟,意在探索未知世界这本杂志成为很多读者的“启明星”,在它的影响下,仰望星空成为很多读者一生的志趣51岁的张满溪清晰记得与《飞碟探索》的初次相遇在陕西一个小城邮局旁的杂志摊,10岁的小女孩无意翻到了这本杂志。
从奇形怪状的不明飞行物到失落的玛雅文明,杂志里的世界与小人书里的故事如此不同,她一下子入迷了“这本杂志让我始终对未知保持好奇,我也因此养成了专注、爱钻研的习惯”张满溪家中至今仍保存着几百本《飞碟探索》,睡前翻看旧杂志已成习惯。
编辑钱茹是2000年进入《飞碟探索》编辑部的此前,星空对她而言只是大自然的浪漫“数不清的稿件和读者来信把我们不断拉向宇宙深处”她开始和读者、科研工作者一同观察星象,也曾循着来信的线索前往祖国的天南海北寻觅“天外来客”的踪迹。
“宇宙如此之大,我们是否孤单?”探寻这个问题,成了钱茹和读者的共同追求。
4月13日,《飞碟探索》编辑钱茹在工作新华社记者 崔翰超 摄那时,不少飞碟爱好者痴迷于此可经过编辑部同事的查证,发现许多貌似地外文明的线索很可能只是大气现象、飞鸟、人工制品,甚至镜头下的光斑“虽然我们对太空充满好奇,但都要以科学、辩证的思考作为基础。
”钱茹说几十年间,时代飞速发展《飞碟探索》也迎来新的发展2020年,《飞碟探索》在休刊一年后以全新的面貌与读者再会再看目录,有《天宫空间站——太空闪耀中国智慧》,也有《从二里头到三星堆:探秘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
“转型后,我们主要做严谨的科普内容,带读者了解国内外的前沿科技”编辑马文若儿时也曾幻想与地外文明接触,3年前进入编辑部后,她发现杂志已与过去大不同马文若介绍,过去杂志内容以国外的未知现象为主,现在国内的科研发现则占据了大部分版面,文章包括天文、考古、生命等多个学科领域。
4月13日,《飞碟探索》编辑马文若在工作新华社记者 崔翰超 摄从科幻到科普,从国外到国内,背后是我国科研水平快速发展和群众科学素养的持续提高儿时受到《飞碟探索》启蒙的马瀚青如今成为遥感科学博士在他眼里,科技不仅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我国在航天、大飞机等领域的成就,已不再局限于科研,而成为全社会的热议话题。
“科技服务社会更有意义,科普工作就是一个科学指导生活的过程,在提升大众科学认知的同时,也为下一代播下科学的‘火种’”马瀚青说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期刊出版中心总经理王铁军介绍,《飞碟探索》杂志复刊后,加强了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举办了多场以“科学家做客读者直播间”为主题的科普直播活动。
“未来我们还会推出更多科普作品,继续向未知进发”他说“现在空间站都上太空了,未来的目标必定是星辰大海。”钱茹始终坚信,人类对未知的探索永无止境,问题的答案就藏在群星之间。记者崔翰超 张玉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