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涛历史评价:历史对张国涛的评价
1968年10月21日,在香港一栋普通的民宅里,一次秘密的访谈正在进行。一位老人侃侃而谈,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负责大陆事务的两位官员和一位政治分析
1968年10月21日,在香港一栋普通的民宅里,一次秘密的访谈正在进行一位老人侃侃而谈,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负责大陆事务的两位官员和一位政治分析家时而埋头速记,时而打断老人的话提问几句,而桌子上的轻便录音机里的磁带也在飞速地转着。
这位神秘的老人就是中共创始人之一的张国焘毛泽东说过,他在长征路上同张国焘的斗争,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一段路程这句话一点都没有夸大的意思当时,红一方面军已经同国民党的军队苦战了八九个月,伤亡很大,精疲力竭,急需得到战友们的支持和帮助。
可是张国焘却凭借他手上人多枪多这张王牌,向党要权,拒绝统一行动这无疑在已经很困难的红一方面军的背后,又插了一刀,把我们的党和革命事业往深渊里推1935年9月10日凌晨2点,长征路上的中共中央反对张国焘的南下主张,率中央红军单独北上。
当时情况异常紧急,叶剑英在出发时,不仅忘了随身携带手枪,甚至竟然还来不及通知自己的机要秘书和机要科的骨干,就独自上路了1935年9月9日24时,也就是在中央即将出发前两个小时,张国焘致电中央,再次要改变中央北上的正确路线,他认为“左右两路绝不可分开行动,弟忠诚为党、为革命,自信不会胡说,如何?立候示遵。
”当时,中央已经决定独立北上,并即将开始行动,张国焘的来电显然是在暗示中央,表明他已经掌握了中央的动态事实上,张国焘此时明明已经密令部队南下,却还在装模作样地向中央表示“立候示遵”,这其中显然有试探和麻痹中央的用意。
随后张国焘在武汉宣布脱离共产党,各报刊着实热闹了一阵之后,渐渐平静下来蒋介石对张国焘的投靠,开始也高兴了一阵戴笠把张国焘安置在武昌的一座小洋楼里,并委托张国焘的同乡、武昌警察局长蔡孟坚负责“保护”他当时负责中组部的陈云,告诉还在延安的张国焘的夫人杨子烈:张国焘叛逃了。
杨子烈十分吃惊,当即痛骂张国焘“不仁不义”,又表示自己要去寻找,“一定到武汉把张国焘找回延安”据说杨子烈离开延安时,毛泽东曾意味深长地要她转告张国焘一句话:“我们多年生死之交,彼此都要留点余地”建国之后,毛主席曾想让张国焘回来,担任国家的重要职务,但没有实现。
张国焘纪念碑后来,贺自珍听毛泽东说,张国焘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头一天痛哭流涕,把自己骂得一钱不值,第二天又把自己昨天说的全盘推翻,根本不认账毛泽东感叹地说:“对这个张国焘,我是软的硬的办法都用了,这个人是软的硬的都不吃,我拿他怎么办好?怎么才能使这块顽石点头呢?”。
这块顽石终于点不了头,张国焘最后还是叛变了革命,叛变了党,跑到国民党那里去了。毛泽东争取、挽救张国焘的工作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却使原来四方面军的同志分清了是非,认清了张国焘的真面目。
晚年的张国焘1979年12月2日,82岁的张国焘在加拿大的一家养老院里,在寒冷的冬夜里张国焘被冻醒,多次按铃之后,护士仍不见踪影次日5时,张国焘突然大吐大呕两个小时,由此昏迷,不省人事等到护士找来医生时,张国焘已经气绝。
张国焘最后叛逃时,连一个警卫员都没有带走,直到最后,张国焘还是没能回到大陆任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