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录片大全视频(古墓历史纪录片大全视频)不看后悔
《唐墓壁画中的丝路风情》是首部以数百幅国宝级唐墓壁画为载体的纪录片,反映丝路带给中国的变化以及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透过一千多年前著名画家乃至无名画工的笔触,观众可以看到封建社会顶峰时社会繁荣、文化开放的盛景。
图注:纪录片《唐墓壁画中的丝路风情》宣传海报一、4集历史文化纪录片《唐墓壁画中的丝路风情》介绍: 日前,由省委宣传部、陕西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四集电视纪录片《唐墓壁画中的丝路风情》在央视播出。
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不仅是当时的世界贸易之都,更是丝路文化最集中的交汇点与传播中心在各种融合和碰撞中造就的唐代文明,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最为丰富多彩的时期,无论是社会制度、文化生活,还是工艺制作、艺术鉴赏均处于当时世界之巅,尤其唐墓壁画,更是以其独特的视角图像形式诠释了唐代社会的方方面面,生动再现了唐代与域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对于现代人来讲既是史料又是艺术品的唐墓壁画,在数千年前的唐人心里代表了什么?壁画上的内容跟其墓主人之间的身份地位有什么联系?来自中原以外的丝路风情又是如何体现在唐墓壁画上的?一、事死如事生 唐墓壁画达顶峰
中国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于阳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下、地上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均应仿照世间 在墓室里绘制壁画,最早出现于西周,内容多为菱形方格纹;秦汉时,人物图像出现,如伏羲女娲图、农耕庭院图、狩猎出行图等,但以画像砖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葬墓壁画已非常流行,内容除继承前代外,墓主人图像及围绕墓主人生活图像大量出现;唐代墓葬壁画则达到鼎盛时期,多天井的唐墓象征多重院落的深宫大院或深宅大院。
绘制在各个部位,如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等的壁画,多数表现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和鲜为人知的宫廷生活;唐代之后,墓葬壁画继续流行但日趋衰败,至今陕西关中地区仍有绘制墓葬壁画的习俗存在 目前,全国已经发现了超过138座绘有壁画的唐墓,分布于陕西、河南、辽宁等十余个省、市、区。
作为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都城、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关中地区发现壁画的唐墓数量最多,占中国唐代壁画墓总数量的70%以上在这些墓葬地下建筑部分中的壁画上,就展现了古人极为复杂而秩序感极强的“事死如事生”的社会伦理与丧葬理念。
对于现代人来讲唐墓壁画既是史料又是艺术品,那么一千年前的唐人是如何看待唐墓壁画的?唐墓壁画又代表了什么?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程旭认为,古人绘制壁画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起到装饰作用,美化墓葬环境;二是希望墓主人在阴间世界里继续享受美好生活;三是趋喜避厌,镇墓辟邪;四是隐晦表达墓主人的宗教倾向。
然而,“唐墓壁画的内容大致可分为神灵世界、皇家礼仪、世俗世界、建筑、艺术、民族往来、星象七大类”程旭说,通过这些唐墓壁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唐代社会生活如李寿、懿德太子等墓中的列戟图,是权力和荣誉的典型象征物,在唐代的礼仪制度中标志着皇室成员和高官;如懿德太子墓中的《三出阙》壁画,彰显着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如章怀太子墓中的《客使图》壁画,透露着“胡风胡化”等民族交流往来的历史。
二、万国来朝 唐墓壁画显盛世 一千多年前,通过丝绸之路,各国商贾把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纸张带到中亚和欧洲,把世界各地的香料、药材、文化等带到长安出于商业贸易、宗教传播、遣使纳贡等原因,唐朝境内活动或生活着不少的胡人。
对于域外来使,唐朝设置鸿胪寺、礼宾院和典客署,专门负责来唐使节的各项事务关于唐朝鸿胪寺官员接待异域使者的情况,唐代文献记载的很多,但以图像形式展现的唯有章怀太子墓中的《客使图》最为著名 在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墓壁画珍品馆中,记者看到了这幅尽显当年唐朝的“万国来朝”盛世的《客使图》。
它高185厘米,宽247厘米,画面中共有六位人物,前三位是唐朝鸿胪寺官员,均穿着初唐时期的朝服,头戴笼冠,身穿阔袖红袍,白裙曳地,腰系绶带,手持笏板,足登朝天履,呈三角状站立三人气度沉稳,雍容自如,神情肃穆,面面相对,似乎正在商讨事宜。
后面三位为使者,为首一人秃顶,浓眉深目,高鼻阔嘴,身穿翻领紫袍,腰间束带,足穿黑靴,从衣着相貌看,此人应是拂菻国(中国古代书籍中对于拜占庭帝国的称谓)的使节中间一人面庞丰圆,须眉清晰,朱唇,头戴尖状小冠,冠前涂红色,旁边加插鸟羽,身穿宽袖红领白短袍,下穿大口裤、黄皮靴,推断是来自朝鲜半岛的新罗国使节。
最后一位头戴翻耳皮帽,圆脸,身着圆领黄袍,腰间束黑带,外披灰蓝大氅,下穿黄色毛皮窄裤、黄皮靴,应来自我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室韦族或靺鞨族使者 展出的墓室壁画中,有一副《客使图》,“该《客使图》位于章怀太子墓道中部东壁,原本西壁相对应也有一幅《客使图》,但如今仅存留临摹资料。
”程旭告诉记者,目前关于东西壁两幅《客使图》壁画中六名使者的来意,虽然学术界说法不一,但起码反映了唐朝与周边各民族国家来往密切的史实;从图像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表现外国使节和人物风情的图像产生于开放的、与周边各国文化交流频繁的历史时期,除了表现具体的事件外,在国家强盛时这种图像又是四夷来朝的象征。
此外,李寿墓的《骑马出行图》、李凤墓的《男侍图》、张去逸墓中出土的一副《胡人奏乐图》、章怀太子墓中的《狩猎出行图》及李凤墓中的《牵驼出行图》等壁画中也不乏胡人的身影,这些胡人或为仪卫、侍从,或为胡伎、猎师、胡商,渗透在唐代生活的各个层面。
三、流光溢彩 丝路遗珍透胡风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文明、最富强、最开放的国家,唐朝其物产之富、工艺之精不仅声名远播,而且吸引着世界各地客商往返丝绸之路于是,史书中俯拾皆是的朝贡、贸易、战争等活动中无不伴随着胡物的出现,在珠宝、玉石、香料、稀有珍奇动物等“舶来品”中,来自异域的动物(禽)频繁出现在唐墓壁画中,倍受关注。
例如李凤墓的《牵驼图》中,牵驼者为胡人,高鼻深目,八字胡须头戴翻檐帽,着素色交襟长袍,腰束带,足穿红色筒靴,左手牵驼,回首瞭望驼背上负载货物,头高仰,曲颈,翘尾,随之前行图中情节简单,完整一体。
人物沉着冷静,在前行中回首,与驼呼应“牵驼载物形象,在出土的唐三彩中亦是常见的题材”程旭介绍,丝绸之路不仅能在壁画中直接反映出来,而且根据众多出土物,也能看出骆驼与胡人在唐朝和西域频繁通商中的重要作用 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不仅跟着胡人穿梭于丝绸之路,还作为贡品源源不断地被输入唐朝境内。
此外,异域经过驯养的猎豹、鹰、鹞、波斯犬、狮子等奇珍异兽也加入该行列,作为贡品“走进”唐朝,在懿德太子墓中的《牵豹图》、《架鹰驯鹞图》、《架鹞戏犬图》及朱家村唐墓里的《狮子图》中可见一斑 除了各种奇珍异兽,不少精美绝伦的器物也伴随着丝绸之路而传入了中国,并促进了中国金银器和陶瓷模仿器的发展。
出土于懿德太子墓的《宫女图》中,有一个莲瓣纹带盖直筒金杯被宫女捧于手中从壁画中可以看到,莲瓣纹带盖直筒金杯图像相对比较模糊,大致可以看出它由三部分组成:上部杯盖,较大、覆盖于杯身之上,以盖钮为中心,周边饰莲瓣;中部杯身,直筒、周边饰莲瓣;下部杯托,为上覆莲花状。
通体金黄双手捧杯之宫女秀丽端庄、神态恬静,从侍女的神态看,此杯相当的珍贵 金银器壁面锤揲凹凸起伏的多瓣装饰,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罗马唐代,随着大量新颖、独特的西方金银器传入,尤其是许多栗特金银工匠进入内地,中原金银器逐渐接受了这种凹凸多瓣的风格并予以改造。
在程旭看来,莲瓣纹带盖直筒金杯就代表了唐代融合、吸收后的唐代金银器的艺术风格四、碰撞融合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除了胡人胡物,丝绸之路还为唐人的装束、饮食、竞技娱乐、宗教及音乐舞蹈方面注入了新鲜血液,一次生活风尚的巨大改变在开放的大唐上演。
长安区韦曲唐墓出土的《野宴图》壁画中,唐朝贵族们真实的生活场景被真实还原,举杯豪饮的贵族们手中的酒具,揭示出葡萄酒从奢侈品到流行的演变历史;唐韩休墓的《乐舞图》壁画中,再现了唐代著名男女双人胡旋舞或汉化了的胡旋舞,其图案中的乐器也被学者推断是“胡部新声”或“龟兹乐”;房龄大公主墓的《持花男装仕女图》壁画中,该侍女“女着男装”,其紧身条纹裤表现出胡服汉化的细节;章怀太子墓《仕女内侍图》壁画上的“酥山”一物,则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带入中原,《马球图》壁画上体现的马球运动,则是从中亚传入中原;而《仪卫领班图》又体现出了中原传统绘画技法和西域凹凸晕染技法相结合的绘画技巧。
说明了“唐人不仅以兼容并蓄、广纳百川的胸怀接受外来文化,同时亦以开放的姿态将唐朝的文化向周邻流布”程旭说,外来文化对唐人的影响透过唐墓壁画看到,而唐文化的输出也是有证可循的如青海乌兰吐番时期的《建筑图》、青海乌兰《仪卫图》、新疆阿斯塔那等第的墓葬壁画上出现了唐代地主、乐器、唐官吏等诸多唐元素的图案。
由于唐代统治阶级实行了开明开放的治国方略,塑造完善了胸怀宽广、兼容并蓄的民族精神,妥善处理了各个民族关系,才使唐朝社会在交流、吸纳、融合各种外来元素的基础上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大唐文明,现代人也得以透过唐墓壁画看见这些丝路风情。
二、4集历史文化纪录片《唐墓壁画中的丝路风情》全集视频分享:纪录片《唐墓壁画中的丝路风情》01——万国衣冠拜冕旒 纪录片《唐墓壁画中的丝路风情》02——葡萄美酒夜光杯纪录片《唐墓壁画中的丝路风情》03——
天马来出月氏窟纪录片《唐墓壁画中的丝路风情》04——云想衣裳花想容
扫 码 可 关 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