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历史教学园地(中午历史教学园地)快来看
好书推荐,抽奖赠书,不耗人品,机会均等
▼任世江老师新书推荐新课程研究与发展丛书《高中必修课程解析》紧扣新版课标 落实课程理念面向核心素养 突出实践操作拓展教学视野 提升专业素质侧重能力培养 利于高考备考
定价:60.00元作者:任世江 刘景华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1月| 作者介绍| ▼任世江,著名历史课程论专家和教学论专家,中学历史课程改革领军人物曾担任《历史教学》杂志主编现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兼任《经济社会史评论》副主编。
曾参加《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制定工作长期跟踪全国各地的教学教研活动和课改进程,熟谙高中学段、初中学段以及各地中学历史教学状况,对中学历史教学有着独到的研究和见解,认为历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内容,主张先研究“教什么”,再讨论“怎么教”,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历史课程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
其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对历史教学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刘景华,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世界中世纪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研究方向为英国史、欧洲中世纪史、世界文明史著述甚丰,包括《英国崛起进程中的区域和城市》《欧洲文明进程·城市与城市化卷》《人类六千年》《外来因素与英国的崛起——转型时期英国的外来移民和外国商人》等| 内容提要|
▼本书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依据,以现行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教科书内容为参照编写,注重教与学的关系,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详加考释补缀重要知识点,注重历史宏观背景和世界大势的介绍,充分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新思想、新成果,栏目和内容安排方便教师、学生阅读,解析之外附有“专题”讲解,提出教学设计和学习建议,利于教师和学生扩大视野,理解教材内容;注重教学的针对性,根据高一和文科班教学的不同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注重历史教育的正面育人功能,遴选许多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内容,将公民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融汇其中。
可以充分满足中学历史教师教学参考、师范院校历史专业学生学习、高中学生日常学习及高考备考的需要本书既适合有志历史教育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适用于一线中学历史教师及申请中学历史教师资格者本书将于2020年11月正式上架开售,历史园地将第一时间宣传分享,敬请关注!
| 目录阅览| ▼向上滑动阅览前言: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国家 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3课 秦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封建国家的巩固 专题我国早期国家起源、形成和发展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6课 隋唐统一与五代十国分裂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第三单元 宋辽夏金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11课 宋辽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12课 宋辽夏金元的文化 专题 元朝对中华民族形成的贡献第四单元 明清统一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明朝统一与清军入关 第14课 清朝中前期的鼎盛与危机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专题军机处的职责与君权的强化 专题
宋明理学及其社会影响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第17课 内乱外患与维护国家疆域 第18课 挽救危亡与危亡加深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与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第24课 全民族抗战与抗战胜利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专题 1944
—1946:中国命运的转折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与发展 第28
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专题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有关“文革”节选| 名师推荐 | ▼我一直都有一个看法,制约中学历史教学水平的一个瓶颈就是教师的专业素养。
这本书结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对教学内容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学术背景,介绍了史学研究的成果,非常具有启发性地提出了一些教学设计建议,为教师提高学术素养打开了一道便捷之门,为进一步深入钻研历史和教学问题找到了循序渐进的路径。
无论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北京市特级历史教师 李晓风这不是一部令人望而生厌的历史课程专著,亦非高深莫测的历史专业著述它是一部在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方面的一部有新意和深意,有视野和联想的精品之作;是一部引路入境、掘井及泉、柳暗花明的智慧之作。
因为,它连通了历史课程与历史教材之间的沟壑,连接了历史问题与教学设计之间的裂痕,连贯了学术研究与课程开发之间的落差世江先生精准捕捉到了历史课程中相关问题的关键点,切入了教师知识结构中的生长点,把握了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之间的逻辑点。
通过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精心解读;点到为止、画龙点睛的企划建议;博约有度、便于检索的书目推荐,必将对我们这些经年耕耘在三尺讲台上的历史教师带来新的思考和新的灵感 ——上海市特级历史教师 李惠军
本书保持着任教授作文的一贯风格,集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身,既有对课标、课程和教材的透彻理解,又有对史学研究成果的准确把握,在把史学成果的学术价值转变成历史教育价值方面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是一部含金量高的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的指导用书。
本书对提升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对提升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将会产生长时段的、持续的积极影响——江西省中学历史特级教师 周明学这是一部从历史学科逻辑和高中生历史学习心理逻辑相结合的现代课程论视角,深入研究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内容的力作。
作者秉持历史课程的公民人文素养教育理念,坚守历史课程内容“求真、求实和创新”的底线,以课标的“内容标准”要求为依据,以高中生的生活经验、兴趣倾向和思维能力为基础,以现行高中多版本教科书内容为参照,以当代史学研究重大成果为牵引,以课程内容选择研究为主线,以教学设计建议为辅线,逻辑清晰而又主次分明,语言平实、简洁、准确而不故弄高深,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全书处处体现了作者“课程内容选择是教师教学创新的起点”这一著述宗旨 ——河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范红军从课程的视野而不是局限于教科书的范畴来理解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深入人心。
课程意味着学科资源、专业素养和教育观念本书帮助你从宏观的层面来理解课程内容;它提供了新颖的历史认识思路,帮助你从独特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历经岁月沉淀的人文感言,帮助你从大教育的境界来审视历史教学这是任世江教授潜心钻研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心血之作。
既总结了他10年的研究成果,也为新一轮的改革开启了一扇窗户——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黄牧航中学历史教师统一配发的《教师教学用书》,是出版社组织各种人员为教科书配套而编写的,水准难免参差不齐这本书则是由一人独自完成的。
本书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学参考书,它运用课程论和人文教育理念,解析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介绍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推荐了学术著作书目,还有充满睿智的教学建议历史教师要更新知识、拓宽视野、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很有必要读这本书。
我相信,细细品读这本书并用于教学实践,你会在不知不觉中转变为一个学习型教师、科研型教师我相信,这本书将有助于深化历史课程改革,将引领教师去深度思考历史,探究历史真相,追求历史教学的至臻至美境界 ——江苏省正高级中学教师、南通市历史教研员 陈康衡
如果您正在寻找一部融生动细节、真知灼见和教学思路于一炉的案头必备之书,如果您期盼拥有一册原创性、学术性、可读性兼具的历史教学参考用书,如果您想成为受学生尊重、喜欢的历史教师,我诚恳地推荐:就是这本,有容貌、有灵魂,内容丰富,耐人寻味。
——浙江省正高级、特级中学教师、嘉兴市历史教研员戴加平本书不仅体现任世江先生“求真”、“求实”的一以贯之的治学风格,更是解决了课改以来一直让一线教师困惑的问题,即课程内容标准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该书结构是先提出主张并条分缕析,接着对有关教材选材进行评点,同时还提供教学设计建议和参考书目,这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参考书。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历史教研员 魏恤民| 延伸阅读 | ▼初中历史、高中历史教与学的两种“好抓手”:《初中历史课程“点—线”解析(一)》《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任世江教授著《初中历史课程“点—线”解析(一)》《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是目前最好的初高中历史教材解析用书,是初中历史、高中历史教与学的两种“好抓手”。
前者紧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远古至辛亥革命部分进行了详细解析,后者对应《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对多版本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必修2、必修3(2003年版课标)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
两种书除教材解析之外,还附有教学设计建议、主要参考书目等,在解析部分增加了许多教材没有,但学生应该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内容,如算筹、中医等等自发行以来,两书深受广大师生欢迎,十几次再版,充分满足了现行初高中历史教与学以及中考、高考备考的需要,对推动历史课程改革,提升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和学习效果,促进历史教育和学科教学起到了巨大作用。
《初中历史课程“点—线”解析(一)》
书名:《初中历史课程“点—线”解析(一)》作者:任世江 著ISBN 978-7-303-22905-5定价:45.00元本书紧扣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由“点”(历史事实) 及“线”(历史发展基本线索),以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为基本脉络,突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并以此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建立起“儿童的历史课程”体系,以此克服成人化倾向,使课程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使历史课堂变得生动而有趣儿,教师爱教、学生爱学本书提供了很多历史细节,叙述具体生动,饶有趣味,图文并茂,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教学建议,切合广大师生教学和学习使用目录预览向上滑动阅览导言:“点—线”结合的解读
1第一编中国古代史7第一节了解“北京人”的发现过程7一、为什么要改变“北京人”的课程内容?7二、从发现过程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9三、改变课程内容的合理性与教育价值14第二节半坡、河姆渡居民生活的考古认知
16一、为什么要强化考古认知?16二、两处遗址的考古认知概述17三、强化考古认知的双重教育意义21第三节炎黄传说采用层累造成说的可行性23一、传说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传说23二、“老段子”与层累造成说的比较
25三、采用层累造成说的教育教学意义29第四节夏、商、西周课程内容的重新选择32一、国家的政治概念与传统观念的国家32二、商周的内容选择方案34三、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37第五节青铜器与甲骨文39一、学历史要培养想象力
39二、青铜器的用途及青铜工业的生产环节40三、进入甲骨文的造字情境44四、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的讨论46第六节如何拉开春秋战国的大幕?48一、从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的特点说起48二、为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提供的资料
49三、本课目标与细节处理的建议52第七节通过商鞅变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55一、对商鞅变法的负面评价55二、关于课标导向的讨论57三、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与批判性思维58第八节孔子、老子及百家争鸣60一、孔子思想的是与非
60二、老子的治国思想64三、百家争鸣中各家的思想逻辑66四、注重思想的逻辑性67第九节秦始皇的故事与他创立皇帝制度69一、讲秦始皇故事的教学用意69二、如何使学生理解秦统一的历史深远影响?70三、关于评价与作业
72第十节陈胜、吴广起义73一、关于这节课内容取向的意见73二、暴政与秦灭亡的内外因素74三、更新知识是更新观念的基础76第十一节领略大汉雄风78一、了解汉代政治还是领略大汉雄风?78二、文景之治,国富民富
79三、与匈奴的关系81四、采用上述课程内容的合理性85第十二节丝绸与“丝绸之路”的考古认知87一、将丝绸与“丝绸之路”放在一节课87二、丝绸与“丝绸之路”的考古认知88三、对教学和学习效果的估计91第十三节汉字的成熟与《史记》的特点
92一、为什么设计这样一节课?92二、汉字的成熟93三、司马迁怎样书写历史?95四、通过《史记》了解史学98第十四节东汉:黑暗与辉煌并存99一、东汉的黑暗与辉煌99二、关于课标要求的讨论101三、关于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产生
103第十五节通过中医药学认识传统文化105一、中医药学独占1课时的理由105二、让初中学生感知中医药学的神奇106三、关于课程内容深浅的讨论111第十六节造纸术与书法艺术的产生112一、造纸术与书法结合一课的合理性
112二、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及纸张的普及112三、书法艺术的产生114四、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16第十七节透视三国鼎立与《三国演义》的关系117一、《三国演义》抬高了三国的历史地位117二、演义的故事与历史的真实
118三、教学目标的3个层次122第十八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与江南开发123一、关于时间段的说明123二、西晋、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的更替124三、民族迁徙、交融的历史趋势126四、江南的开发127
第十九节《九章算术》与祖冲之计算圆周率128一、《九章算术》的文献价值128二、祖冲之计算圆周率130三、教与学须知131第二十节承上启下的隋朝132一、隋朝统一的根本原因132二、隋朝的3大创举134
三、隋朝的灭亡与富庶136四、这节课怎么讲和学?137第二十一节走向辉煌的大唐帝国139一、唐初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139二、高宗、武则天时期142三、为什么出现“开元盛世”?143四、本节课的难点
144第二十二节唐前期民族政策与中外交流145一、民族和睦145二、丝绸之路的勃兴与玄奘西行147三、与东亚、东南亚的关系149四、周边关系要讲真实150第二十三节如何展现盛唐的社会气象?151一、课标设计的初衷
151二、唐前期经济的繁荣151三、唐朝的社会时尚152四、如何进入历史场景?155第二十四节唐朝的衰败与五代十国156一、体制给奸臣制造机会156二、安史之乱的前前后后157三、五代十国的基本面貌158
四、培养历史视野与求真求实159第二十五节宋朝的特点及完善科举制160一、为什么要了解重文轻武?160二、宋朝建立时中国版图的形势161三、宋太祖立下的规矩162四、科举制的完善和影响164五、改造课程内容的旨趣
166第二十六节宋与辽、夏、金的战事168一、宋辽澶渊之盟168二、宋夏关系169三、靖康之变与宋金战事170四、为什么要处死岳飞?172五、培养时序思维意识174第二十七节宋朝的经济发展与都市繁荣175
一、宋朝的另一个特点175二、用《清明上河图》观察都市繁华176三、宋代的饮食179四、宋代的体育180第二十八节三大发明求实181一、发明指南针的起点181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外传183三、火药与火器
184四、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185第二十九节元的统治186一、成吉思汗治下的大蒙古国186二、蒙古西征与灭金、灭宋187三、元的统治与历史贡献188四、训练使用历史地图的最好时机190第三十节朱元璋开创明朝皇帝专权
191一、纵横比较看明清191二、朱元璋建立明朝,强化皇权192三、八股取士与官僚思想的僵化196四、加深对皇帝专权的印象197第三十一节如何评说郑和下西洋和抗倭斗争?199一、郑和与郑和下西洋的史事199
二、对郑和下西洋褒贬两说的分析200三、明代抗倭斗争始末202四、历史上的中日关系204第三十二节了解明长城与北京城的教学旨趣205一、讲长城从培养问题意识入手205二、以皇权为中心的明代北京城建设208
第三十三节从3本书透视明代科技水平210一、《本草纲目》的成就与缺陷210二、《农政全书》与《天工开物》的价值212三、教学内容重点选择建议214第三十四节全面解读明朝灭亡216一、1978年以来课程中的农民战争
216二、明朝的危机与清军的威胁217三、亡国之君无奈官场腐败218四、李自成进京与满族入主中原220五、对教师的考验221第三十五节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朝治理西藏、新疆222一、郑成功在抗清中收复台湾222
二、清朝对西藏、新疆的治理223三、详略两难224第三十六节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化225一、勤政又独裁的3个皇帝225二、军机处及清代君臣关系226三、“点”的生动与“点”与“点”之间的联系228第三十七节清朝人口增长与经济状况
229一、清朝“人口大爆炸”229二、经济发展与民众生活230三、要全面地看历史233第三十八节清中期以来腐败的蔓延与闭关锁国234一、皇权专制下腐败的蔓延234二、马戛尔尼使团访华235三、教与学的设想
239第二编中国近代史(上)241第一节鸦片战争的典型战例——虎门大战241一、传统模式的弊端241二、虎门大战的经过242三、几点说明和实践效果246第二节第二次鸦片战争250一、从《南京条约》到《天津条约》
250二、英法联军的罪行252三、新时代如何面对屈辱史?254四、战争结束后的余波255第三节太平天国的悲剧不能避免256一、太平天国迅速发展的原因256二、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258三、《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分析
259四、一节课了解太平天国的难处260第四节清朝的强国之路:师夷长技办洋务261一、师夷长技的起步261二、洋务派办的2个典型企业262三、建设中国海军264四、同文馆与幼童留学265第五节中日甲午战争
267一、从黄海海战说起267二、威海卫失败的原因270三、辽东抗战不只徐邦道270四、《马关条约》的危害271五、点滴感想273第六节戊戌变法274一、百日维新前的社会动员274二、慈禧太后扼杀百日维新
277三、底层民众与戊戌变法279第七节义和团、慈禧与八国联军侵华280一、教会与义和团280二、慈禧为什么“招抚”义和团?282三、1900年下半年的事变经过282四、《辛丑条约》的签订285第八节张謇: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的典范
286一、救亡图存的各种努力286二、了解张謇288三、教育救国的补充291第九节辛亥革命的成功及其历史意义291一、辛亥革命前10年的清王朝291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293三、武昌起义中立宪派的作用
294四、辛亥革命的意义296参考文献298后记302《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书名:《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任世江 著ISBN 978-7-303-19636-4定价:56.00元本书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为依据,以现行高中多版本教科书内容为参照,以课程内容选择研究为主线,以教学设计建议为辅线,从课程的视野而不是局限于教科书的范畴,从历史学科逻辑和高中生学习心理逻辑相结合的现代课程论视角,深入解析必修课程的专题内容。
该书结合学术研究成果,秉持公民人文素养教育理念,坚守“求真、求实和创新”的底线,严格依据已经公开出版的学术著作,全面梳理、深入探究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内容,着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是高中历史教学及同步学习和高考备考的必备参考书本书读者对象主要针对中学历史教师、师范院校历史专业学生和高中生,学有余力也可阅读目录预览向上滑动阅览引言必修课程专题结构简析第一编 必修Ⅰ课程内容解析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2.秦朝政治制度的创新3.唐宋政治制度的演进4明清强化君主专制及其社会影响专题二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城邦2.雅典的民主政治3.罗马法精神与罗马的司法实践专题三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议会主权的确立与民主化改革2.美国1787年宪法与联邦制3.法国共和制的确立与德国君主立宪制专题四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1.鸦片战争2.太平天国运动3.中日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4.辛亥革命
专题五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俄国革命与中国革命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俄国革命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国民革命与国共十年对峙5.全民族抗日战争专题六 两极格局下的中国内战与新中国的政治建构1.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
2.中国的内战3.新中国政治建构与外交4“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专题七 两极格局瓦解后的世界与中国1.苏联解体与美国的国际战略2.中国、俄罗斯、日本第二编 必修Ⅱ课程内容解析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的农业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3.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4.重农抑商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专题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两次工业革命1.新航路的开辟2.欧洲殖民者的掠夺与争夺3.第一次工业革命4.第二次工业革命
专题三 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化1.欧风美雨催生下的民族工业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崩溃3.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四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3.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专题五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挫折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3.近60年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及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3.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专题七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倾向3.经济全球化趋势第三编 必修Ⅲ课程内容解析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中的儒学2.汉代儒学3.宋明理学及其世俗化4.明末清初儒家学者的思考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2.中国的书画和戏曲3.从古典文学中看历史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2.新文化运动3.新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2.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与科技成就
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2.教育事业的曲折发展3.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成就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1.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内涵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弘扬的人文主义3.启蒙运动倡导的理性自由专题七 近代以来西方科技领先的历史
1.近代物理学革命的社会意义2.探索生命的起源3.蒸汽机、电气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专题八 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的多元化附录专家对本书的好评后记再版谨记| 文末福利 | ▼北师大出版社为回馈广大读者,特在历史园地公号举办
《初中历史课程“点—线”解析(一)》《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抽奖赠书活动,识别下图中小程序码即可参与抽奖活动,截止时间为10月2日(周五)中午十二点,每种各赠10本,中奖者每人一本,随机赠送,不接受指定,国内包邮寄送。
『今日编辑』:原
点赞和在看,为好学的自己加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