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实证包括证实与证伪(科学的实证包括证实和证伪,证实需要)墙裂推荐
即关于“科学”或者“科学的命题”,在经验检验意义上,提出了两种典型的划界标准:一是可证实原则,一是可证伪原则。
对科学的哲学研究,首先涉及到科学的划界问题,亦即明确“科学是什么”,或者“什么是科学”对此,20世纪的科学哲学获得了两个重要成果,即关于“科学”或者“科学的命题”,在经验检验意义上,提出了两种典型的划界标准:一是可证实原则,一是可证伪原则。
实证主义尤其是逻辑实证主义,明确地把可证实性作为“科学的”划界标准,作为“命题有(科学)意义的”标准:一个陈述(命题)当且仅当原则上是可经验地证实的时才是有(科学)意义的在他们看来,形而上学命题由于不可以证实而是没有(科学)意义的。
这样,形而上学便和科学划清了界限,并被彻底排斥在了科学之外在这里,“证实”就是以经验事实直接或间接地确证命题为真鉴于可证实原则在逻辑上的复杂和在实践上的困难,波普尔(波珀)提出了与之相反的可证伪性原则:“可以作为划界标准的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
换句话说,我并不要求科学系统能在肯定的意义上被一劳永逸地挑选出来-我要求它具有这样的逻辑形式:它能在否定的意义上借助经验检验的方法被挑选出来;经验的科学的系统必须有可能被经验反驳”按照这一原则,只有能被可观察经验证伪(反驳)的才是科学的。
“检验”的实质就在于“解释”:证实意味着既有的理论或命题能够解释观察到的事实,证伪则表明观察到的事实是既有的理论或命题解释不了的波普尔认为以下命题都不是科学命题: 1 重言式命题和数字命题 如“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男人”,这只是同义词的更换;而“2+2=4”,这属于同义反复,它们都不表述任何经验内容,是不能被证伪的,在逻辑上是永真的,因而都是非科学的。
2 在逻辑上列尽了各种可能的命题 如“明天这里将下雨或不下雨”,这种命题穷尽了事物的情况,是不可能被证伪的命题 3 形而上学命题和宗教神话 如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它们讨论的是经验之外的问题,无法用经验证实或证伪,因而也是非科学的命题。
宗教神话也与形而上学命题一样,属于经验之外的非科学命题 4 伪科学 它们虽讨论经验问题,但用词含义不清,论断模棱两可,无法用经验证伪,因而是非科学的,如占星术、相面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等等 5 “证伪原则”划界标准本身是经验无法证伪的,因而也属形而上学。
可证伪原则的逻辑依据是,虽然充分条件假言直言推理的后件真并不必然保证其前件亦真,但是后件假前件必然假或者说,对一个全称命题,虽然无论多少肯定判据(这在经验上总是有限的)都不足以证实它,但是只要有一个否定判据就足以证伪它(就直言命题来说,同素材的全称肯定命题和特称否定命题是矛盾关系,即二者必是一真一假;全称否定命题和特称肯定命题的关系也是如此)。
显然,单从逻辑上看,命题的证伪远比证实简单并且更可能可证实要求的是(无限)多个肯定性的判据,并且,对超验命题来说,再多的有限经验判据也是不充分的;可证伪则要求至少有一个否定性的经验判据,并且只要有一个就足够了。
对于命题:“天鹅都是都是白色的” 迄今为止,欧洲大陆上发现的天鹅都是白色,归纳出“天鹅都是都是白色的”(由具体到一般)结果某一天又发现一群天鹅,都是白色的所以“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个论题再次等到证实 一般性的结论“天鹅都是白色的”,演绎出具体的每一只天鹅都应该是白色的,不能是其他颜色,也就是由具体到一般。
突然发现一只天鹅,居然是黑色的 因此“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个论题被证伪这是演绎的结果,用演绎逻辑推翻某些论题是常用手法 归纳证实:全部列举集合元素(不管是有穷还是无穷集合); 演绎证伪:只要一个反例即可证明不成立; 命题反对者可以从证伪性出发,提出反例,命题提出者也可从证伪性方面考虑,从反例去修正自己提出的猜想或命题。
不管是证实,还是证伪,首要在于可证,可验证或检验 要为科学划界,单纯靠可证实原则或者可证伪原则都是不够的实际上,完全的可证实性原则非但不能划界科学,反而会摧毁科学,使之完全局限于经验而丝毫不能超出经验。
因为只有经验命题原则上才能被经验完全证实,而甚至这样的命题实际上也难以被完全证实――完全归纳法实际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原则性的(也就是说,在实践上不是可行的)但是,不能超越经验便不能达到科学之为科学所追求的普遍陈述(普遍命题),果真如此的话,科学就必然会完全蜕化为经验,从而丧失自身的存在。
可是另一方面,如果科学超出经验,完全的可证实性原则就必然要失效因为从逻辑上看,可为经验证实的(或证伪的)必定是能够与经验直接或间接地关联起来的,并且即便这样的证实也不具有确证的意义完全超出经验的命题(比如“神创造了世界”、“世界是物质的”)因为无以与经验相关联。
而不可能被经验证实或者证伪甚至彻底经验主义的逻辑实证主义对此也很清楚,它因此也放弃了完全证实的要求,而满足于某种程度的“似真性”(坚持弱意义的可证实性原则)可见,科学至多只能要求部分可证实性然而,这样做的代价就是-科学必须放弃对绝对真理的追求。
同样,单由可证伪也不能界划出科学前面已指出,可证伪性原则要求的证伪在实际中面临着甚至比证实更大的困难另外,可证伪的必定是可谬的如果以可证伪性作为科学的唯一划界标准,那就意味着允许任何可谬的东西进入科学但是,科学诚然是可谬的,可谬的却并非必定是科学的。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科学是一系列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的有意义的命题集合,那么何谓“有意义”呢?为此,逻辑经验主义制定了两条标准,首先是符合逻辑和句法,其次是经验证实(观察和实验)一个命题要有意义首先要符合句法,词汇的混乱堆积当然无法获得意义,其次,诸命题之间要逻辑自洽,违反逻辑当然是不允许的。
更重要的是,一个命题必须能够被还原成观察命题从而得到经验的证实,无法被还原成观察命题的语句是无意义的,包含无法得到经验证实的词汇的命题也是无意义的,无所谓真假因此,“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批判理性主义
:奥裔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卡尔·波普(Karl Popper, 1902~1994)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他提出了“科学发现的逻辑”,主张对理性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认为普遍有效的科学理论并不来自经验归纳,科学理论是通过不断的证伪、否定、批判而向前发展的。
他把“猜测与反驳”方法应用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的研究,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没有规律,因此社会的未来不可预测,而且,历史学不是一种理论科学,其理论假设完全是有选择地取自其他学科,它自身不能独创关于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
他在本体论的研究中,认为宇宙的发展变化是一突现的进化过程波普尔把科学的增长过程概括为:(1) 科学始于问题;(2) 科学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即理论;(3) 各种理论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和批判,并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4) 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新问题……以上四个环节、循环往复,无止无境。
波普尔是一个激烈的反归纳主义者,他的经验证伪原则就建立在对归纳主义批判的基础上他认为归纳原理是没有根据的,它本身就是用过去推导出未来的原理归纳主义用归纳法来证明这个原理,实际上就是用自身尚待证明的论据论证其自身。
波普尔不仅反对归纳法能保证我们获得必然性知识的传统归纳主义观点,而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归纳法具有或然性的见解其理由是:(1) 过去重复,不能保证今后或然重复,也许今后不再重复了地球因其自转每天日出东方,将来某一天,地球毁灭了,也就不再重复了。
(2) 从数学观点看,无论过去重复多少次,它只是一个有限数,而未来是无限的,一个有限数与无限数之比其所得概率只能是零,有限不能代表无限科学历史主义:历史主义学派是起源于20 世纪50 年代末和60 年代初以汉森、库恩、费耶阿本德和图尔明等为代表的历史主义思潮。
此学派对逻辑经验主义及批判理性主义的核心信念进行了深刻批判,它不是经验通过证实(也不是如波普尔所谓通过证伪)赋予理论以意义它们运用社会历史方法,同时引入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注重对科学理论的整体结构进行动态的考察,从科学史的整体联系的观点去评价科学理论,力图使科学哲学符合科学的实际历史。
科学历史主义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过程: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常规科学与前科学的区別在于形成了“范式”“范式”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理论观点、模型、范例科学家按照一定的范式解决难题的活动,便是科学。
“科学共同体”是在科学发展的某一个时期,许多科学家在一定的学科领域形成了具有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拖本方法的组织-End-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