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小故事(科学知识故事读后感)怎么可以错过
孤灯下,品清茗,伏案读《科学创新故事》。科学的创新路上,往往有一些人的名字彪炳史册,一些人的故事传载千秋,就像一位伟人一样。
孤灯下,品清茗,伏案读《科学创新故事》暗黄灯光下,掩卷沉思,不禁百感并至科学的创新路上,往往有一些人的名字彪炳史册,一些人的故事传载千秋,就像一位伟人一样他为了让梦想开花,穿梭于乡村原野,守候在田间地头。
他知道,那亩亩田地是他的梦,那条条土路是他的梦之路历经数十度春秋,终于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我们见证了科技的力量,感受了创新的神奇他就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位立足于田地的学者,一个解决世界吃饭问题的科学伟人。
他,学农出身,建国初期,亲眼目睹了人民饥饿痛苦的现状,萌生了让"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的梦想面对"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这一世界经典着作中论述的权威结论,袁隆平不迷信,勇敢承担起杂交水稻研究的课题。
依据对遗传学的认识,对实验田里的退化植株仔细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他认为,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国经反复实验,终于成功研究三系杂交水稻他当之无愧地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第一人。
极高荣誉与闪亮镜头如潮水般涌来,可是他不满足,又成功研究了两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67岁时又使超级杂交稻再次呈现绚烂夺目的光芒2000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又提前一年实现大面积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而且达到了日本IRRI(国际稻米研究机构)制定但至今尚未实现的标准,再次创造了领先世界水稻超高产竞赛的奇迹。
科学需要一种情怀,而这种情怀在袁隆平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当时他34岁,一口气干到今天82岁这期间无论是十年文革政治风云还是改革开放经济大潮,无论是默默无闻还是功成名就,他都没有停止自己的科研活动。
诚如袁隆平所说:"我不在家就在实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近五十载的奋斗终于换来了今日的巨大成功,手里掌握数以千计的科研经费,以过千亿身价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榜首"虽为巨富名人,但仍生活极其简朴,奔走于田间地头,探索不息。
科学需要一种情怀,放下功利,树立改变世界的理想,踏实奋斗正如袁隆平一样三四十年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埋头扎根于湖南的片片实验田里在科学的禁区,他们迈出每一步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因而这种探索也很有可能意味着一生的徒劳和失败。
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永不放弃?是造福人类的伟大梦想,是放下功利、作风踏实的科学情怀为何每一年揭诺贝尔奖的时候,国人总有几分落寞?为何东南亚各国称中国航母时多缺陷?为何"黄岩岛"、"钓鱼岛"事件愈演愈复杂?原因就是科学科技的水平未达到世界顶尖,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功利化。
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最缺少的不是光环与荣誉,而是一种科学情怀当下,中国并不缺少才智过人的学者,但鲜有兼具科学情怀和人文精神的巨匠一些人常常在金钱、美色的驱使下从事科研活动,急功近利,作风浮躁,甚至欺骗造假,这种行为注定无法被历史所铭记。
科学需要一种情怀。不要将名利当包作袱背在身上,要将它踩在脚下作垫脚石。不要被所谓的"颜如玉"、"黄金屋"所诱惑,要坚守住生命,在布满荆棘的科学之路永远踏实地走下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