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杨学祥工作室(科学网杨学祥工作室2023年4月30日早报)原创
刚进四月,南方各省份的温度就直接干到了30摄氏度+,然后一路飙升,大有不到破表不停止的架势,当然更大的可能是破表了也停不下来。
2023年的夏天不仅来得早,而且简直就是热得离谱!刚进四月,南方各省份的温度就直接干到了30℃+,然后一路飙升,大有不到破表不停止的架势,当然更大的可能是破表了也停不下来香港海上展出的大黄鸭直接热到爆,只剩一层“鸭皮”漂在水面;广东人民热到街上除了孙中山的雕像外已经没有“活人气息”,熊猫打滚都得抱着冰块降暑……。
到了六月,高温不会消失和转移,只会蔓延和加倍,北方人民也终于感受到了这“要命的热情”往年七八月才会出现的45℃以上高温在5月底就奇袭新疆,这里真的成了名副其实的“火焰山”故乡华北平原上也一片红火,且不说河南武陟县的气温一脚油门飙到了43.1℃拿下冠军,就看看京津冀一带,气温都从原本的24℃飙升到了39℃。
更让人大呼牛逼的是,根据GFS天气预报模型数据,连最北边的黑龙江南部地区也将在下周迎来45℃以上高温
这高温趋势下,别说热爆了鸭,人也快爆了!高温是耶稣之怒?而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大名鼎鼎的“厄尔尼诺”“厄尔尼诺”其实是西班牙语El Niño的音译,原意是指“上帝之子、圣婴”的意思据说以前住在南美洲秘鲁和厄瓜多尔一带的古印第安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海水就会莫名其妙地变暖,而且持续的海水变暖会导致这一带喜冷的鱼类大量死亡。
尤其是,这个现象正好通常出现在圣诞节,也就是耶稣诞生的日子前后,所以这样一来,以渔谋生的渔民们就自然而然觉得这是“天罚”,于是将这一现象叫做“厄尔尼诺”,即“圣婴”。
但其实,从科学的角度而言,“厄尔尼诺”现象就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造成的气候异常本来常规情况下,地球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则吹东南信风,风带着海水从东向西流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层的海水被东北信风带走,东南信风就带着下层的冷水涌上来“补位”,因为是冷水上泛,所以带来更低的水温,会造成东西部海洋的水温差,这才是正常的情况。
可总有那么几年它不按常理出牌,东南信风它弱了,它不行了,它带不动了那么冷水上泛就变少了,或者甚至就“摆烂”不上升了而在这种情况下,本来该变低的水温不仅没有降温,甚至还会升温,出现大范围的异常变暖这种海水异常持续变暖的情况,就是人们闻之色变的“厄尔尼诺”现象。
而这一现象一旦持续到三个月及以上,那就会被称为“厄尔尼诺事件”,这一年也就是“厄尔尼诺年”
之所以要说闻之色变,是因为“厄尔尼诺”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大气循环带动海水温度变化的地理现象而已,它的威力不容小觑啊!“厄尔尼诺”会改变全球大气环流,从而影响天气模式,带动全球的气象发生异常“厄尔尼诺”一出现,该冷的南美不冷,该热的亚洲不热,到时候南美洲要下暴雨,东南亚要大干旱,而对于靠近北半球的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而言,冬天会比较暖和,但是一到了夏天——那是高温、干旱、暴雨、洪涝一起上,要多极端有多极端,要多疯狂有多疯狂!。
极端疯狂,无一幸免而说起“厄尔尼诺”带给我国的影响,就不得不提1998年那场百年难遇的超大洪水灾害了1997-1998是极为少见的强厄尔尼诺年,尤其1998年更是20世纪以来最强的一次厄尔尼诺年“强”的意思不仅指现象明显,更是指其程度之猛烈。
1998年的汛期到来之前,冬季气温就较之前偏高了0.3℃,3月份甚至出现了两次寒潮情况而进入汛期之后,从5月到9月全国各地出现降水的次数足有30轮之多,其中甚至有17轮都是强降雨雨有多大呢?当年的湖北沙市的警戒水位线是43米高,而大暴雨下的水位线超出了警戒线1.48米!。
那是我国建国以来遭遇的特大洪水灾害,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洪涝灾害之重都是前所未有的最开始还只是长江流域下暴雨,所有人都以为这个雨下上几天就会停止,可谁知道没多久之后九江地区传来噩耗:水位暴涨,一旦决堤就将淹没岸边无数田户与百姓。
那个时候,是负责观测的士兵们在出现堤口的一瞬以血肉之躯堵了上去。
然而祸不单行,因为厄尔尼诺现象,海潮倒灌,南京等长江流域一带洪灾更加严重:上游洪水难消,下游海潮倒灌,洪水全都卡在最严重的区域更可怕的是,随后没多久,北方的嫩江、松花江流域,更南方的珠江流域,也开始出现特大强降雨。
强降雨之后紧随后来的就是水位失守,洪水漫天九江堤坝决堤,下游十多万的百姓被迫转移,而抗洪的士兵们却是在逆流而行最开始防堵河堤的是沙包垒起的防线,然而防不住,士兵们直接跳下了水以身为筑打算传递沙袋和加固堤防,人也在瞬间被冲走。
别说人了,就是后来开过来重达几吨的货车也没堵住缺口,被冲没了踪影
最后勉强堵住堤坝的是8艘1700吨装满了石头的货轮,货轮装满石头,沉入水里,堵住了最大的缺口随后,抗洪士兵们继续跳入洪水,花了七天七夜不眠不休地成功修好了堤坝然而,这七天里,无情的洪水依然淹没了无数百姓和抗洪士兵们的生命。
1998年的特大洪水灾害,我国有29个省(区、市)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侵害,受灾面积达3.18亿亩,受灾的人口达2.23亿人,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660亿元而最让人们感到痛心与壮烈的是,这场洪水吞没了我们。
3万军人的生命。其中甚至包括了牺牲时年仅20岁的李向群,后来那首火遍大江南北,唱哭无数百姓的“为了谁”也正是为了纪念这些抗洪英雄所作。
自1998年的那次洪水灾害后,我国便开始紧密关注着每一个“厄尔尼诺年”,务必痛定思痛,不能再现悲剧尤其是在2015-2016年厄尔尼诺年,汛期到来之前的天气特点与1998年时实在有太多相似之处,气象台和预报员以及防洪指挥部们简直是拉满了警戒条,恨不得焊在岗位上每秒实时观测和监视。
而厄尔尼诺之所以每次到来都让人们如临大敌则是因为,它的恐怖还在于,复杂无规律,波及的范围很广,广到全球但你如果要问,它为什么会出现东南信风减弱进一步导致厄尔尼诺呢?不好意思,完整机制尚未破解那换个问题:它大概会以什么样的频率和周期性出现呢?再次不好意思,平均2年到7年内就会发生一次,具体哪年不知;持续时间可能几个月,也可能20几个月约乎两年,再具体些是几个月也是不知。
今年的厄尔尼诺影响厄尔尼诺带来的影响会直接作用在天气与灾害上,但间接却是影响到人们生存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除开我国的异常高温,世界各地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影响根据泰国开泰研究中心预测,今年泰国的大米产量可能会比去年少上6%,而减少的原因正是因为厄尔尼诺现象。
无独有偶,还是因为“厄尔尼诺”,澳大利亚政府的官方检测机构也放话表示,“澳大利亚的主要作物小麦下一收获季产量或将下降34%”除了泰国与澳大利亚以外,美洲、北非都纷纷遭遇了旱灾导致了粮食收成不佳情况
“厄尔尼诺”为泰国和澳大利亚都带来了超出预想的旱灾,4月伊始泰国多地的地面体感温度就达到了54℃,澳大利亚则是迎来了自观测以来的最热五月并且经过预测,泰国和澳大利亚的旱灾情况从6月开始甚至会将越来越严重。
同时,两国的粮食产量也必然会受到更大的影响,要知道,泰国正是世界第二大大米出口国,澳大利亚则是世界第六大小麦出口国
多个国家的粮食收成状况堪忧,尤其其中好几个还是粮食出口大国,这一波“闪腰”也势必会造成全球大米市场的波动,到时甚至会引发在经济、军事以及国际关系上一波大变化。
此外,“厄尔尼诺”甚至还会导致更容易出现的山火火灾,尤其是在澳大利亚对的,还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可以说是全球对温度最为敏感的区域了,本身野火发生就很频繁,再一遇到拉尼娜刚走厄尔尼诺又来的这种境况,气温转变就更为反差了。
热浪、干旱,再加上特殊的植被类型,澳大利亚的山火一烧起来,物种毁灭、栖息地消失以及上亿吨的二氧化碳……简直祸及全球啊
延申阅读:拉尼娜或许有读者注意到,我们提到了一个特殊的词语——“拉尼娜”,还表示说“拉尼娜”刚走,“厄尔尼诺”就来了和我们人类有子有女一样,上帝也是既有儿子也有女儿的它的女儿就是厄尔尼诺的孪生妹妹——“拉尼娜(西班牙语:La Nina)”,意为“上帝之女、圣女。
”
之所以说是妹妹,是指“拉尼娜”通常与“厄尔尼诺”交替出现,二者表现出的现象则是完全相反“厄尔尼诺”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暖,那“拉尼娜”就是同区域“异常变冷”,也叫做“反厄尔尼诺”现象。
海洋的大气是循环的,温度是循环的,“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出现也是交替循环的在2023“厄尔尼诺”年出现之时,全球已经连续三年一直处于“拉尼娜”现象之下了,在今年的初春时节才刚刚结束是的,多家机构都预测,3月“拉尼娜”刚走,最迟7月“厄尔尼诺”就要来了,喘口气儿的机会都不带有一样。
而人类能做的就只是不停地预测,预防和做好准备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和灾害虽然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命名只是人们从宗教神话故事中获取的灵感罢了,但细想下来其中又透着一股无奈的命运感:没有上帝,但是自然何尝不是另一个意义上的上帝呢?。
人类不过是悬浮在阳光下的粒粒微尘,如此渺小,从来就无法左右什么,只能尽全力地去准备和挽救日落月升,世事变与不变,地球都默默注视着借中科院丁仲礼院士的一句话来说,需要被拯救的从来就不是地球,而是我们人类自己。
参考资料:谢尚平、马静:揭开汛期降水变化的奥秘:厄尔尼诺回响曲,科技导报. 2017,35(05)刘伟:厄尔尼诺事件多因素成因分析,吉林大学宋秀环、杨学祥、陈殿友:海洋的冷循环和热循环与气候灾害,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2(01)
侯章栓、李晓东: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与外强迫因子信号检测,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5)杨含雪、曾昔、肖天贵:最强ElNino事件影响的全球灾害群发特征分析,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2 青年论坛
一心;再谈厄尔尼诺与我国严重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世界科学. 1992(01)田心如、王卫芳、朱双:1961年以来三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对江苏气候的主要影响分析,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
刘燕春子:全球农产品生产面临下滑风险,金融时报闫磊:高温气候对多国经济活动威胁加深,经济参考报厄尔尼诺“笼罩”全球经济,北京商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